外照射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如题所述

外照射防护的三要素为时间、距离、屏蔽。即减少受照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在用户与辐射源之间加足够厚的屏蔽材料。

时间防护很容易理解,受到辐射照射的时间越长,人体所接受的剂量就越大,就像在下雪天在野外停留的时间越长,落在身上的雪花越多是一样的道理。因此为了减少辐射照射,应尽可能地减少受照时间。距离防护也是容易理解的一种防护措施,离辐射源越远,受照的剂量就越小。

影响因素

外照射所产生的效应与吸收剂量、剂量率、时间与空间的剂量分布、照射范围、受照组织的放射敏感性及辐射的种类和能量等因素有关。

受照射累积剂量与放射源的活度和照射时间成正比,外照射剂量的大小与工作环境剂量率和受照时间成正比,即:剂量 = 剂量率X时间

外照射与照射距离平方成反比,当接近放射源时就会受到照射,离开放射源时就不受照射或减少照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外照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2

外照射防护的三要素为时间、距离、屏蔽。即减少受照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在用户与辐射源之间加足够厚的屏蔽材料。

时间防护很容易理解,受到辐射照射的时间越长,人体所接受的剂量就越大,就像在下雪天在野外停留的时间越长,落在身上的雪花越多是一样的道理。因此为了减少辐射照射,应尽可能地减少受照时间。距离防护也是容易理解的一种防护措施,离辐射源越远,受照的剂量就越小。

屏蔽防护是在人员与辐射源之间采用某种屏蔽物将射线吸收,从而减少到达人体的射线量,实现减少人员受照剂量的目的。对于不同的辐射类型,采用的屏蔽材料也不同,对于X和γ射线,通常采用原子序数较大、比重较大的材料作为屏蔽物,如铅、钢铁、混凝土等,而对β射线,则采用原子序数小、比重小的材料作为屏蔽物,如铝或塑料等。 

外照射的危害

需要注意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分次接受1~10Gy的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全身照射可导致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在同样的情况下,接受剂量10~50Gy时可导致肠型急性放射病,而接受剂量达50Gy以上时,则可导致脑型急性放射病。

在不同剂量照射下引起的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基本病理改变,可以分为三种表现不同的类型,即骨髓型、肠型、脑型。其病程一般有较明显的时相性,通常有初期、假愈期、极期三个阶段,但不同的类又不尽相同。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外照射人民网-体检拍X光须有防护措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26

1、时间防护

缩短照射时间,在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剂量与时间成正比。通过控制接触放射源或受照时间,可以达到减少受照剂量的目的。

2、距离防护

增大与源的距离人体受到照射的剂量率是随离开电离辐射源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少。对γ点状源,剂量率与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距离增大1倍,剂量率减少原来的14。可见,利用距离进行防护的效果十分明显。

3、屏蔽防护

设置防护屏障为了达到有效的防护目的,在人体与放射源之间设置屏蔽,使射线逐步衰减和被吸收,进行屏蔽防护时,应根据辐射源的类型、活度和用途做出合理的设计。

扩展资料:

天然放射源:

天然地,地球上有28种化学元素具有放射性,其中有34种放射性同位素是在太阳系形成前就存在的,长寿命的如铀和钍,短寿命的像镭及氡,称为天然放射性。

地球上放射性的来源是原初核合成和其后的各种核燃烧过程的残留物。长寿命的放射性核素存在在自然界岩石中,宇宙射线也会形成自然界中少量的放射性核素。在地壳中核素的衰变对地球内部的热量产生有一定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照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8-09
外照射防护措施有哪些:
(1)缩短在沾染区通过和停留的时间:要保证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问题缩短在沾染区停留的时间。必要时采取轮流作业法,控制个人受照射剂量。当需要通过沾染区时应选择较窄的、道路平坦的、辐射级较低的地段通过,或乘坐车辆通过,缩短通过的时间。
(2)推迟进入沾染区的时间:进入沾染区越迟地面辐射级越低,人员所受外照射剂量就越小。所以在条件许可时,人员应推迟进入沾染区。
(3)利用屏蔽防护:人员在沾染区工作,应尽可能问题进入工事、民房、车辆、大型兵器内或利用地形地物屏蔽防护,减少受照剂量。
(4)清除地表的污染物:在需要停留处及其周围,铲除5~10cm厚的表层土壤、或用水冲、扫除等措施去除表层尘土,可降低所在位置的辐射级。实践证明,在开阔地域内,如铲除直径6m的圆面积的表层土壤,则中心位置的辐射级可降低一半以上。
(5)应用抗放药物:因任务需要而进入沾染区的人员,有可能问题受到超过战时控制量的照射时,尤其有可能问题超过1Gy剂量时,应事先应用抗放药物。从沾染区撤出的人员,如已受到较大剂量照射者,也应尽早应用抗放药物,心理可以减轻辐射损伤。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2-23
外照射防护措施有哪些:
(1)缩短在沾染区通过和停留的时间:要保证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问题缩短在沾染区停留的时间。必要时采取轮流作业法,控制个人受照射剂量。当需要通过沾染区时应选择较窄的、道路平坦的、辐射级较低的地段通过,或乘坐车辆通过,缩短通过的时间。
(2)推迟进入沾染区的时间:进入沾染区越迟地面辐射级越低,人员所受外照射剂量就越小。所以在条件许可时,人员应推迟进入沾染区。
(3)利用屏蔽防护:人员在沾染区工作,应尽可能问题进入工事、民房、车辆、大型兵器内或利用地形地物屏蔽防护,减少受照剂量。
(4)清除地表的污染物:在需要停留处及其周围,铲除5~10cm厚的表层土壤、或用水冲、扫除等措施去除表层尘土,可降低所在位置的辐射级。实践证明,在开阔地域内,如铲除直径6m的圆面积的表层土壤,则中心位置的辐射级可降低一半以上。
(5)应用抗放药物:因任务需要而进入沾染区的人员,有可能问题受到超过战时控制量的照射时,尤其有可能问题超过1gy剂量时,应事先应用抗放药物。从沾染区撤出的人员,如已受到较大剂量照射者,也应尽早应用抗放药物,心理可以减轻辐射损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