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反切"

如题所述

反切是使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这种注音方式源自中国古代。它有时也被称为“反”或“消羡切”。随着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入,梵文的音韵学启示了汉人,引入了反切这一注音技巧。在反切中,选择用作注音的两个字,前一个字称为“反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称为“反切下字”或“下字”。这两个字联合起来,能够准确地为另一个汉字提供音值。具体原则是,上字的声母应与被切字的声母一致,下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则应与被切字相符,将上下字结合便构成了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中“冬”注音为“都宗切”,意味着“都”的声母、 “宗”的韵母和声调用来代表“冬”的发音。反切的诞生,弥补了传统“读若”和“直音”注音方法的局限,是汉字注音技术的一大进步,也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起步。
隋唐时期留下的反切资料,是研究当时汉语音系的关键资料,构成了汉语音韵学的基础。根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的研究,音韵学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末年,那时一些学者受到梵文音韵学的启发,创造了反切法来标注汉字读音。孙炎所著的《尔雅音义》使用了反切注音,因此他通常被认为是反切技术的创始人。《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章(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版)中提及了这一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