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简单区分粤语九声的方法?

如题所述

前些时候,广州、香港分别就粤语问题与普通话之推广引起了一些争议。这是颇有意思的一件文化事。以广州话为标准的粤语历史悠久,这已是不争事实,至今,它甚至还保留了好些汉代以还至今仍在使用权用着的口语,例如将“站立”为“企”;“房子”称之为“屋”;“吃”为“食”;“喝”为“饮”等等就是。粤语有九声,在香港出版的字典《词渊》中,对所收字均以普通话及粤语拼音作注音,因为粤语有九声,其声便以123456789这九个数目字标示,而普通话则只有1234四声注音。1960年由广东省出版的《广州话拼音方案》,规定声母、韵母至声调的标号,均改至同普通话对应,没有了粤语拼音的789三个入声标调,改以阴平声的去声标调1兼示音入声,以阴去声的标调3兼示中入声,以阳去声的标调6兼示阳入声,这就使舒声与入声混淆,至使广州话的九声变成普通话“入派三声”,这就令粤语好些读音被改得非驴非马,如“呀”读“也”、“抓”读“揸”、“趴”读“爬”等,令粤语出现“走音”现象。 以北京话为基准的普通话由于没有入声,而粤语则有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九声: 声调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阴平声 因 分 诗 2)阴上声 忍 粉 史 3)阴去声 印 训 试 4)阳平声 人 焚 时 5)阳上声 引 愤 市 6)阳去声 刃 份 事 7)阴入声 壹 忽 锡 8)中入声 ~ ~ 屑 9)阳入声 日 佛 蚀 没有入声的普通话对朗读古诗词难有押韵,这绝对是个缺陷。而吴、湘、闽、客等南方言不但有入声,更分阴阳;至于粤语,则分得更细,如阴入、中入、阳入便是。胡适早在八十年前说过:“现在只有粤语各系中保存入声最多。”但普通话的基准北京话,在所在地域上却是非汉人定都时间最长——除明朝外,余为辽、金、元、清均为“胡人”或称“鞑子”所定首都。绵绵上千年,以非汉语为流通语言形成的北京话,直到现在仍留下许多痕迹,如巷子称“胡同”、湖泊称作“海”便是蒙语。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语言没有入声,也就形成如今的普通话也没有了入声,由于没有了合口音,也就难怪读起唐诗宋词时也就有些别扭,不似粤语读起来那来朗朗上口。 随着南方经济发展的迅猛,不少粤语词汇已进入主流汉语,在雅俗标准换了位,如“结账”之于“埋单”、“煲汤”之于“熬汤”、“蕃茄”之于“西红柿”、“跳槽”之于“换单位”、“炒鱿鱼”之于“开除”等以及以新词汇的出现,如电饭煲、焗油、世界波、摆乌龙等等,多不数胜。可见,方言不但大大丰富了民族语言,注入了新鲜感,也令汉语活泼了不少。

满意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