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称的含义

如题所述

  台湾的地名

  台湾的地名受三个因素交互影响,一是先天地形复杂、景观多变,二是移垦人口与原住民间的族群众多,三是政权更迭频仍,西洋、日本、中国政权互有更替。在三大因素交相作用下,台湾地名的丰富多元,在世界各地中少见。

  台湾地形特徵是山高谷深,火山带贯穿且断层纵横交错,夏季雨量丰沛又有台风侵袭,河川下蚀因冲积形成坑谷地形,时有豪雨、山崩滑土,带来河阶冲积扇与平原,一连串陷落盆地、地堑性纵谷等复杂多变,触发了福建、广东等先民敏锐反应与觉察,将自然景观引用成丰富且多样的地名。

  居住在台湾的原住民中,有平埔族、高山原住民等众多族群之分,外来移垦汉族中,又包含了闽南福佬人与山领东、闽西客家人,在原住民与移垦汉族中,多元族群交错形成新的聚落,他们纷纷以各自文化与语言为聚落命名,使得台湾今日地名产生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与转化。

  地名另一作用是提供日常生活中定位功能,也是人们共同约定的专有名词,经过社会实践才能被多数人所公认,且要经过一定传播和筛选过程,如果利用社会组织如行政机构的力量就能加速这个过程,台湾的行政区域,从早期海寇据点,到荷兰人、西班人的入侵强占,到明郑时期屯兵开垦,清廷设府省,日本人殖民统治,光复后的国民政府、民进党政府经营,迭经行政区域不断划分,湮灭不少旧地名,也创造无数新地名,在在使地名出现时空上的多样变化。

  要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民情、风习,必须探讨台湾各地旧地名的由来和含义,始得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有关於台湾各地的旧地名,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类型,兹分述於下:

  一、平埔语、山地语的地名:

  台湾在五千年前,就受到我国大陆文化的影响。古代华北各省的黑陶文化,和彩陶文化的遗物,在台湾各地都曾发现过,由此可资证明。后来,平埔族和山地同胞从南方移住进来,分布在台湾各地,因而平埔语和山地语的地名,可以在岛上到处找得出来。例如:高雄旧称打狗、嘉义旧称打猫、苗栗的吞(通)霄、新竹旧称竹堑、台北县的秀朗、台北市艋舺、大龙峒、北投等,都是平埔族的地名,台北县的乌来、南投县的埔里等,便是从前山地同胞泰雅族所使用的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二、从祖籍移殖而来的地名:

  移民们开拓了一处新的地方,往往就把他们祖籍的地名移植於新开的土地,藉以怀念故乡的山川草木、风俗习惯。如台南市的安平、屏东县的潮州、高雄县的旗山、台北县的淡水、台北市的圆山、芝山等,便是甚比较突出的例子。这些地名都是从移民祖籍福建、广东两省移植而来的。

  三、与荷兰人、西班牙人有关的地名:

  明季荷兰人窃据台湾,全部耕地,属於荷兰东印度公司,称为王田,不许私有,大陆移民和平埔族都是王田的佃农,今台中县仍旧保留有叫王田的地名。当时,大陆移民称荷兰人为「红毛」。今高雄县、新竹县,都保留有叫红毛港的地名。凡是类似这种名称的地方,就都是昔日荷兰船停泊的场所。台北县富贵角是荷兰语地名,该县三貂角也是一个西班牙语的地名。

  四、与郑氏之统治有关的地名:

  郑成功驱逐荷兰人,进驻了台湾以后,郑氏三世二十二年之间,便以台湾为其反清复明的基地。郑氏治台后,立即采行了军队屯田制度,在台湾南部成立了四十多个屯田区。这种屯田,也叫营盘田,今天台南县仍旧保留著柳营、下营、中营、林凤营等等一类地名,高雄市有左营、高雄县有角秀一类地名,就是当时设有营盘田的缘故。还有郑氏从荷兰人接收过来的王田,把它改为官田。现在台南县的官田即是。

  五、与地形有关的地名:

  移民初到台湾,首先看到的当然是移住地的地形景观。到了定居以后,地形对於他的日常生活又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台湾各地,与地形有关的地名,似乎占有绝对多数。

  台南市的鲲鯓、嘉义县的布袋、彰化县的圆林、苗栗县的大湖、台北市的南港、嵌顶、中仑、内湖、竹仔湖、台北县的坪林等,便是较为显著的实例。

  按鲲鯓是海上沙洲的美称,布袋是形容河流弯曲,宛若布袋。圆林是指圆形的森林,都是说明当地地形的特徵。

  大湖、内湖、竹仔湖等,并非指湖泊沼池塘之类,而是指山间的小盆地。依照闽南语,山间小盆地叫湖,湖沼叫潭,池塘叫埤,因而在台湾,湖这一名词,并无湖沼之含义。

  南港、北港,是指河川的南岸、北岸,不一定有港口之含义。依照闽南语,港这一名词,仅指河川而已,岸上有无港埠设施,并非必须而不可缺少的条件。

  坪顶、坪林,就是平顶、平林,坪乃是平的俗字。嵌顶便是山顶,中仑就是山腰。依照闽南语,嵌、仑等都是指小山。

  此外,台中县的东势、苗栗县的南势、北势,也都属於与地形有关的地名。东势就是东方,南势、北势就是南方、北方。闽南语,惯以势这一字指示方向。习以为常。

  六、与移民垦植有关的地名:

  台湾南部,开拓极早。至於中部、北部,到了清初雍正乾隆之交,才开始著手大规模的开拓。因而与清初开拓有关的地名,在台湾的中部与北部特多。

  台中县的头家厝、苗栗县的田寮、台北县的枋寮、五股、九份、土城、竹围、新竹县的土牛、台北市的三张犂、六张犂、 十二甲 、石牌、鼓亭、公馆、木栅、宜兰县的五结、金结等皆是。

  头家厝是地主的馆邸、田寮是佃农的小屋。枋寮是木板小屋,往往建盖在采集樟脑的地区内。

  五股是五个人合资合股开垦的地方,九份是九个人出资出份开垦的田园。土城、土牛、都是土堡,竹围便是以竹篱笆围绕的城堡,这些都是开拓当初的「防番」设施。

  三张犂是三把犁头足以耕作的田地,六张犁则需要六把犁头。

  十二甲 便是新开的 十二甲 田地。另一说法是:在台湾田园算法,十分为 一甲 ,垦户以垦耕 五甲 土地配置一犁。以「甲」作为地名的,以未超过 十五甲 的土地居多,如果多出 十五甲 ,就以「张犁」来命名,以「甲」命名的集中在台湾南部,如一甲、 二甲 、 二甲 九、五甲尾、 六甲 、七甲等

  「结」的地名有一结、结头份、中一结、二结、中二结、顶三结、下三结、四结、顶五结、五结、下五结、六结、金六结、七结、十六结、十九结、三十九结等,以「结」作为命名的地名集中在宜兰县,主要是当时兰阳平原的垦首,采取结首制度向政府具结申领垦照之后,相互合资合力从事垦荒,在土地开垦完成后,则将各结首编号为头、二、三……以划分地段,结首获得分配的土地,加以编号称呼,后来移垦生产的聚落就以此来命名。

  在台湾,耕地面积,以甲为计算单位,始自荷兰人、西班牙人占领时期,而沿用至今。

  七、与防御隘寮九关的地名:

  台湾垦殖的居民,除了要克服天然条件如气候、地形上障碍与限制,还必须防范山林土著的出击,扩展耕地面积同时,也要有效抵制先民口中的番民来袭。

  一般的防御地点随著拓垦线向外、向前推进,这些防番设施处也因人口聚集成村,就直接以当时的营盘、隘、堵围、土城、土牛、红线、木栅、柴城、石城、铳柜等设置或设施来命名。

  「营盘」,起源於明郑时代的营盘田制度,以营盘为地名的有营盘口、营盘边、营盘前、营盘后、营盘坑、营盘脚、营盘圈、营盘仔等。郑氏各镇守驻扎的地方,要自耕自足,且耕且守就叫「营盘田」,是驻军自谋军粮的拓垦地,开垦范围就在军营附近,日久迁入或后来被清朝解甲的守军定居后,就形成聚落。

  「隘」是为了捍御生番出扰危害,在生番出入要冲戍守隘丁,用来保护开垦的设施,在险要出入口设有隘勇屯驻的寮舍,称为隘寮。每隘必有隘首一名、隘丁几名,以「隘」为地名的隘寮、隘口寮、隘寮顶、隘寮脚、隘界、隘丁、隘丁岭、南隘、尾寮、头寮、旧隘寮。隘寮通常兴筑在民番的界线上,各隘可呼应相援距离内,隘是民间自发为自卫而设计的防御建筑,由隘内的田园徵收隘租以维持自募的隘丁,清朝才开始设有官隘,也有官民合办的隘寮,而设隘处后来形成聚落时就以隘来命名。

  「堵」是土垣的意思,土垣一称为板,五板称为一堵,以堵为地名的,大多数在基隆河谷地及兰阳平原上,有头堵、二堵、三堵(皆在今冬山乡)、四堵(坪林乡)、五堵、六堵、七堵、八堵(三星乡),在生番出没的要隘,利用天然地势山河狭隘处,筑土石为垣墙,以堵作为阻隔,来保护开垦日久在堵附近所形成的聚落。

  台北市的石牌、鼓亭、公馆、木栅等地名,也都与「防番」有密切关系。石牌,便是官府所立汉「番」田园交界的界石。鼓亭、公馆、木栅等地,曾经都有过这些名称的「防番」设施,到后来才转变为该地方的地名。

  八、与汉「番」杂居有关的地名:

  最早从闽粤渡海来台的移民们,大多进入平埔族的聚落,和他们混杂居住,很少另外建立新的村落而单独居住。大凡旧有的平埔族聚落,通常都占有地利条件最优的地点,因此移民们也不得不先卜居於旧有的聚落附近,然后再作打算。台北市北投区的番仔厝、台北县的社后,台中县的大肚、彰化县的社口、嘉义县的番婆等地,曾经都是如上的杂居村落。

  九、与移民村落有关的地名:

  清初移民所开拓村落,其地名往往冠有新、大等形容词,以示吉祥。至於同姓村落,则采用冠有居住人姓氏之地名,以示其血缘关系。台北县的新庄、新店、桃园县的新屋、新竹县的大庄等,便是前者的实例。台北市的朱厝仑、桃园县的宋屋、彰化县的罗厝等则是后者的实例。闽南移民称房屋为「厝」,粤东的客家移民称房屋为「屋」,用语有所不同。

  十、与建筑物有关的地名:

  与建造物有关的地名,在都市裏较多。台南的风神庙、接官亭、新楼、南厂、台北市艋舺的大厝口、土地公口、桃园县的中坜、内坜、杨梅坜等皆是。「坜」是驿站的俗称。

  十一、与生产物有关的地名:

  从前台湾的农村、渔村的居民,喜欢用与生产物有关的地名。高雄市的盐埕、台北县的柑仔园、嘉义县的麻园、竹崎、南投县的鱼池、竹山、鹿谷、台北市的大稻埕等便是主要的例子。

  十二、与重要史事有关的地名:

  与重要史事有关的地名,可分两种。

  其一是在民间自然发生的:

  南投县的林圯埔、台南县的将军港、澎湖县的将军澳等。林圯埔是郑氏勇将林圯开拓的地方,现在改为竹山。将军港、将军澳,都与清靖海侯施琅将军有渊源,故名。

  其二是由朝廷、官府特地命名的:

  彰化县的彰化、嘉义县的嘉义。彰化旧名半线,原是个平埔族的聚落,到了清代初期,教化普及,因而乃取义显彰王化,由官方命名彰化。嘉义,旧名诸罗山,最初也是平埔族居住的地方,当清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乱之际,当地居民同心协力击溃乱党,因而清廷嘉许其忠义,乃将诸罗山改称嘉义。彰化、嘉义这些地名,在台湾尚属希罕的事例。

  十三、另有以功名或官职为地名的

  例如保长坑、保长厝、乡长厝、统领埔、七老爷、八老爷、姑爷、秀才窝、范进士街、统领街、太保等。

  十四、与故事传说有关的地名:

  台湾各地,与故事、传说有关的地名,为数不少,其中,与国姓爷传说有关的,又占多数。台北市中山区的剑潭、北投的猪哥石、台北县的莺哥石、肉鸢山等地名,都以国姓爷的英雄传说为其背景,台南市的国姓港,相传也是一所国姓爷的古迹。此外,有关神仙传说的地名也很多,基隆市的仙洞、台北市景美的仙迹岩等均是。

  十五、与愿望有关的地名:

  如:太平山、太平岭、太平街、永乐街等等。

  十六、与日语有关的地名:

  台北市的松山、万华、高雄市的高雄、寿山、台中县的丰原、清水、雾峰。彰化县的花坛、田中、嘉义的民雄,以及东部各县大多数的小地名比比皆是。[1]

  十七、与水田耕耘灌溉有关的地名: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施世榜在彰化二水一带兴建水圳,引浊水溪灌溉二水到鹿港的土地,人称「施厝圳」或「八堡圳」,是清代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日昭和5年(1930年)时,灌溉嘉南平原的嘉南大圳才正式启用。

  「埤」是筑堤储水在池沼内,用来灌溉田地的设施,荷领时期就开始兴筑埤塘,例如嘉义市有「红毛埤」地名,至於聚落形成於埤、圳、塘附近,有埤硕、埤仔头、埤仔脚、埤仔墘、下埤头最多,还有老埤、埤头山等以「埤」命名的地名。

  「圳」是疏凿溪泉灌溉农田的人工灌溉渠道,以圳为聚落地名的,多在圳的头处或筑寮看守圳水的地方,有圳寮、圳头、深圳、三条圳等。

  还有以水命名的聚落,有水圳头、水尾、二八水、外水尾;还有圳头设水门分圳水成为支流,在圳头上游者称「头汴」,而上游到下游,设有水门地方依次加「汴头」之前称呼,例如四汴头。

  附注:

  彰化旧名半线,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二「叙山」在「斗六门诸山」之后的附注:「斗六门山甚多,北山在半线社界」,卷三「叙川」在「大肚溪」部份:「……经大肚社,为大肚溪,南受半线社、阿束社细流」,由此,即可证明至少在康熙二十四年,便已经有半线的名称。就半线的字面上来看,似乎非原住民的语音直接翻译过来,而是移垦的汉人所命名。线,有「路线」的意义。由於在明末清初的鸡笼(基隆),已有汉人的足迹,而自当时台湾政治、经济中心竹的府城(今台南市)视之,半线恰在中间,故半线之义在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27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加勒比海地区,有一个王国。这个王国像台湾一样是个岛国,岛上有绿油油的树林,四周是湛蓝的海水,终年有着温暖的气候。这个王国的领袖是个高傲的国王,他的生活琐事总是有人伺候,国内的人民也对他毕恭毕竟的,不敢违抗他的要求。这个国王其实什么也不缺,然而,有一天夜里,当他站在城堡的窗台旁享受凉爽的晚风、仰望夜空时,他为那皎洁的月光深深吸引,突然兴起了想要摸月亮的愿望。
这个念头一旦在他心里滋长,他立刻召集大臣,发布他要摸月亮的讯息,要求大臣达成他的心愿。这个大臣知道国王易怒的性情,担心得睡不着觉,终于在隔天清晨献上一计:要全国动员,盖一座可以让国王可以登上摸到月亮的高塔。国王接受了这个建议,马上要求全国上下贡献家里大大小小的木箱,一个迭一个像堆积木一样地愈堆愈高。然而,当这些木箱用尽,离月亮还有好远好远的距离,国王于是下令全国人民砍伐境内所有的木材来建造木箱,不愿意服从的人就会被关进监狱,因为国王说:「在我的国家里,没有『不』 字」。当这个王国内所有的树都被砍光,这个高塔也几乎直达天际了,国王于是欣然地开始一层一层地爬上高塔。然而,当国王到高塔顶端伸出手要摸月亮时,竟然发现还是差了那么一点,他于是向远在地面的人民大叫:「再给我一个木箱」。
人民无奈地回答他:「已经没有任何的木箱了」。这个一心只想摸月亮的国王于是命令:「那把最下面那个木箱传上来」。人民听了知道不妥,响应:「可是…」。国王气极败坏地说:「在我的王国里没这个字」,人民知道无法违抗国王的命令,将最底层的木箱抽出,就在此时,所有的木箱晃动散落一地,而这个想摸月亮的国王也从高处跌落、摔死了。
台湾原住民

原住民口传文学中的月亮就纯然是有活泼生命气息的存在个体;在阿美族的神话中,日月是一对夫妇,他们常拜访由天降生为人类祖先的神人。
另一则阿美族的神话,月亮教导幸存于洪水之后的兄妹如何亲近,方能产下正常的子女,因为这对兄妹听从太阳的建议,结合成为夫妻,却生下一些怪异的生物;月亮告诉他们:「因为你们是兄妹,本不应婚配,所以要在席子挖孔,摆在你们之间,这样才能生出好子嗣。」后来兄妹夫妇果然生育出四个子女,那就是人类的祖先;另一故事叙述一位常受继母虐待的女孩,为了阻止众人替她讨回公道,宁愿升天,五日后,众人果然在月亮上看见女孩的身影。
许多族群的射日神话均将月亮视为太阳被射中后所变成的;譬如泰雅族的故事叙述昔日天上有两个太阳,天地无日夜之分,人类生活极苦,故由三青年分别背负婴儿踏上遥远的射日旅途,俟原所背婴儿皆已成年,方至射日之地;一人射箭,命中太阳,太阳淌血,遂失去光热,成为月亮,黑影即为箭伤的痕迹。邹族的神话与此类似而又更进一步说地上看见的红色石头,就是太阳流下来的血染成的。部份族群的故事有一些变动,其内容是过去只有月亮,而月亮并非日日出现,加上月亮上有黑影,每到夜晚,大地一片晦暗,草木无法生长,人们也极感不便,于是派遣二名年轻勇士,前往射月,数十年后,其中一名以箭射中月亮,除去黑影,于是大地才有正常的光亮。
卑南族的故事说一回大地遭洪水淹没,连天上的日月亦沉入水中,幸存的五位兄弟姊妹在海上漂浮,后来总算找到一处陆地;由于大地一片漆黑,于是派遣一男一女到天上当新日新月,以便寻找其它的人类。在卑南族的创世神话里,月亮和太阳将孩子带到世上,第一个是人类,接着是猴子、马、鹿、鱼和鸟;后来,卑南族的祖先流传,种植地瓜要依据月亮的变化,当月圆时不能耕作,月渐渐缺损时,才去耕作,如果月形像镰刀,也不要耕作。另有阿美族的传说提及两兄弟和妹妹因为已经完成母亲要安慰父亲在天之灵的交代,不觉兴高彩烈的跳舞;三人跳着跳着,渐渐往地底陷入。他们齐声说:「我们该做的都做了,今天晚上的月亮是哥哥,明早东边天空的太阳是弟弟,而在黑暗的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是妹妹,我们永远造福人类,妈妈再见了。」这些情节清楚呈现这些族群认为日月与星辰是人所变成的。月亮与原住民岁时农作的关联,在部份故事中亦可寻到蛛丝马迹,如前述的卑南族故事;由于昔日原住民赖以为主食的粟(即小米)多在秋季收获,秋夜的月光特别明亮,各族群形式各异的收获祭仪或歌舞,多在皎洁的月光下进行,新谷与新酒的分享,让部落内部的成员重新凝聚心志,情感获得舒解,人神和洽,期待来年同样丰衣足食,因此,秋月的圆满,也象征着族人心中殷切的盼望。
(以上数据出处: 原住民的月亮神话 浦忠成/市立台北师院副教授)
布农族的月亮神话

太古时代,天上有两个太阳,轮流的在天空照射大地,致使大地没有昼夜之分,炙热的天气,让人类的生活十分不便。有一对夫妇勤奋的在耕地工作,将睡着的婴儿稳稳放在树荫底下的石堆旁,并用棕叶遮蔽妥当。不料仍然被残酷的太阳活活晒死,变成蜥蜴躲进石堆缝里去。父亲知道这件事情,十分悲愤,发誓将太阳射下为孩子报仇。
踏上旅途之前,父亲事先在住家门口种了橘子树,就出发前往太阳上升之处,准备在太阳升空之前将它封死,射术精准的父亲果然射中太阳的一只眼睛,太阳的光芒顿时消失变成月亮,月亮闭着双眼,胡乱的伸手抓人,由于手掌太大,父亲从指缝中挣脱逃跑。由于一个太阳被人射伤成月亮,另一个太阳怕的不敢升空照耀大地,于是大地陷入一片漆黑,大家无法出外工作,更寻不到食物,生活非常的困苦。如果族人不得已一定要出门,都必须先投掷石头,由石头落地的声音判断前方是路还是深渊,一只出外觅食的山羌,被人们丢出去的石头击中头部,血流如注,山羌受不住疼痛,发出生气的吼叫声,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躲藏的太阳竟然被山羌的吼叫声,吓到空中重新照耀大地,人们又恢复正常的起居,但是山羌的额头从此留下一个美丽的疤痕。
后来,月亮传授射日的父亲各种祭典的仪式及禁忌,例如:狩猎察及播种祭时不可贪吃甜食,否则会有荒年或打射不中猎物等;月圆时候要举行孩童祭,否则孩童会生病、死亡。父亲返回部落之后,开始教导族人办理祭祀事宜,当大家学会所有得祭典仪式,那棵橘子树已经长成大树。所以布农族有几个社群在进行祭典仪式的时候,都会以橘子树叶作为祭器。
吉普赛的传说—月亮的孩子
第2个回答  2011-01-25
宝岛台湾,地处热带、亚热带,位置优越,风光秀丽,资源丰富,经济繁荣,被人们授予了许多美称,成为我国32个省级行政区中美称最多的一个。
第3个回答  2020-01-20

台湾的美称有哪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