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出自唐代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为: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思想主题: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唐代诗人。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张志和是唐代最早填词并有较大影响的词人之一,他的五首《渔父》词,特别是第一首,境高韵远,很有艺术魅力,因此广为传诵。此后的和凝、欧阳炯、李珣、李煜所作《渔父》,其内容大同小异。均受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可见对后世的词人影响之大。

张志和的《渔父词》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填词历史和以后词人的风格曲调,吴越一带的地方戏曲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它的影响,同时对海外汉诗人的影响更大,直接开启了日本填词历史的先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志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5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是一位垂钓的渔者,悠闲自在的坐在船上,钓鲜美,肥嫩的鳜鱼,渔者穿着用棕树皮做的披风,戴着用箬笠编制的斗笠,有一点雨或风也不用回家,因为他被这初春的景色所迷住了。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笠:用竹篾、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不须:不需要.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飞翔,桃花盛开,水流急湍,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06

浣溪沙 渔父宋代: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3个回答  2020-06-21
切洛莉绿色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