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

如题所述

企业管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18世纪末~19世纪末的传统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出现了管理职能同体力劳动的分离,管理工作由资本家个人执行,其特点是一切凭个人经验办事。   2、20世纪20~40年代的科学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出现了资本家同管理人员的分离,管理人员总结管理经验,使之系统化并加以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理论。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现代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经济的定性概念发展为定量分析,采用数理决策方法,并在各项管理中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4、新世纪管理阶段。以人本和企业文化管理为主,崭露头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04
一、人类管理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管理活动古而有之,但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则经历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回顾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了解一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掌握各个时期管理理论的特点和内容,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这对每个学习管理学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类早期的管理活动

管理劳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存在的,只要有人类的集体活动,就存在对这些活动的管理。而只要存在对人类集体活动的管理,会有人对管理实践进行思考,从 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某种管理思想。

三、工业革命以来的管理思想

从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们对管理活动进行思考,探讨管理问题,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形成一整套管理理论,但为管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管理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国富论》不仅是经济学说史上的不朽巨著,而且是管理学宝贵的思想遗产,在这本书中,他不仅阐述了劳动分工的经济效益,详细分析了劳动分工带来的好处,提出了生产合理化的概念。

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一国财富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该国从事有用劳动的居民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二是这些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财富的增加可以提高人民的幸福程度。而提高劳动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增加一国物质财富的重要途径。劳动分工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

对亚当·斯密来说,劳动分工的概念是市场机制的柱石。他援引制针业的作业为例,在18个工人中,每人分工只从事一项有限的作业,一天就能生产出48000枚针,而一个非专业化的工人一天生产不了20枚针。为什么“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因为有了分工就能完成更多量的工作呢”?斯密认为,原因有三个:

1.分工可以增加每一个专业工人的灵巧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2.分工节省了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3.分工使劳动简化,使工具专门化,从而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而新机械的发明和应用,又使得劳动进一步简化和减少,从而使得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的工作。

同时,他也看到劳动分工不利的后果,那就是专业分工工人的技巧和熟练,是以牺牲他的心智、社会和尚武的德操而取得的。政府应该通过公共教育来克服劳动分工所造成的不利后果。

期密关于劳动分工的分析,后来发展成为管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2、罗伯特.欧文的管理思想

罗伯特·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是19世纪初期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也是杰出的管理学先驱者,他最早播下了人事管理的种子。一些现代学者,把他称为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欧文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只有处在适宜的物质和道德环境下,人才能培养出好的品德。为了证明自己的哲学观点是正确的,为了培养人的美德,欧文在他自己的工厂里进行了一系列劳动管理方面的改革:停止雇佣10岁以下的童工,将原来雇佣的童工送入学校学习;其余的人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10小时3刻钟;禁止对工人体罚;为工人提供厂内膳食;设立按成本向工人销售生活必需品的商店;以及通过建造工人住宅与修筑道路来改善工人生活的社区环境等。

为了吸引其他实业家也来关心工人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欧文正确地指出了人的因素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他指责同行的制造商,说这些人不懂得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他们宁肯花上几千元来买最好的机器,而只愿出最低的代价购买最便宜的劳动力。他们只乐意在改进机器、劳动分工和降低成本方面花费时间,而不肯对人力资源进行任何的投资。他宣称,如果把同样数目的钱和时间用来改善劳动的话,那么带来的收益将不是资本的5%、10%或15%,而是50%,在许多情况下甚至会是100%。他宣称自己在新拉纳克的工厂获得了50%的利润,还说不久将会达到100%,而这主要是关心人的结果。

3、查理.巴贝奇的管理思想

巴贝奇是英国的一位数学家和机械学家,他在1833年设计了一种能自动执行指令,具有现代计算机的所有基本因素(包括储存设备,穿孔卡输入系统、运算器、机外储存系统)的“分析机器”。正因如此,有人把巴贝奇称作计算机之父。

作为一个数学家,巴贝奇一生中始终对经济问题和管理问题有浓厚的兴趣。1832年,他发表了《论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一书。在这本书中,巴贝奇继续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并指出,劳动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为资本家带来减少工资支出的好处。他认为,一项复杂的工作,如果不进行分工,每个工人都要完成制造过程中的每项劳动,企业则必须根据全部工序中技术要求最高和体力要求最强的标准来雇佣工人,并支付每个人的工资。相反,在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后,企业就可以根据工序的复杂程度和劳动强度来雇佣不同的工人,支付不同标准的工资。这种对工人按劳动分工不同付给不同报酬的理论,后来成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

此外,巴贝奇还强调不能忽视人的因素。他认为企业与工人之间有一种共同的利益,主张实行一种分红制度,使提高了劳动效率的工人能够分享工厂的一份利润,并对那些提出收到效果的合理化建议的工人给予奖励,等等。

四、三者间管理思想的沿承

上述各种管理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适应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虽然这些管理思想不是很系统、全面,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后来的科学管理和其他管理理论仍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资料:中旭商学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