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蜱虫

小狗身上有时会有一些会吸血的虫子,吸饱血后会有玉米粒那么大,这是不是蜱虫?

蜱虫,没吸血的时候就一点点大,跟跳蚤差不多!吸血了以后,身体会剧烈的膨胀,听说可以膨胀到100倍!!

我们家在农村,小时候,家里也养着牛呀,狗呀!在肚皮,脖子,耳朵这些地方经常可以找到蜱虫的身影,我们称他们为“起子”!那蜱虫胖胖的,软软的,当时觉得捏着很好玩!整天有事没事就趴在牛身上去捉!本来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也早就淡忘了蜱虫的存在!而且,我们家乡也早就不养牛了!直到最近,看到一篇关于蜱虫咬死人的报道,还网友发来的蜱虫狗的图片!这个小小的东西,又重新引起了关注,从来没发现!蜱虫还这么恐怖过,现在想起还浑身起鸡皮疙瘩!

这有图片,楼主自己对照是不是蜱虫!反正,这东西现在变异了,恐怖的很!不管是不是,都先消灭了再说,以前还没听过会咬人,而且小时候我也整天趴在牛身上,也从来没咬过我!

追问

我家小狗身上有过,现在可能还有。吸饱血之后是呈哪种类似黑色的颜色,很难从狗身上拔下来。拔下来,一踩才是血。我们那称之为 “瘪豉” ,不知道是不是蜱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9
蜱虫(念pi,二声)俗称草爬子,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蜱虫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2010年夏天,河南商城县,有多人被做蜱虫咬伤,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当地2009年已出现死亡病例,但2010年尤其多,成为蜱虫“重灾区”。

  
  我被蜱虫咬过两次:
  第一次是上臂,生拔下来,头就留在皮肤里,过一周,伤口处化脓,挤出来白色一团,疑似幼虫。
  第二次是后背,刚开始几天以为是皮肤上起了包,没在意,后来发现是虫,也是生拔下来的,涂了点花露水。
  后来有朋友告诉我,他被蜱咬了以后是用热水淋浴烫下来的。之后就很注意类似问题:千万不要让蜱虫的头部留在体内。
  今年一日小五连穿的时候,两位驴友子夜上山,夜宿北三垭口的兔子石附近的草窝子里,铺的盖的都是草,结果被蜱虫叮咬,下午下山了才发现,用烟头烫下来的,然后用整支烟烟熏患处。本来他们是不抽烟的,那时候一人叼了一直烟,时不时的唑俩口后去熏患处,看着好人学坏,总感觉挺好玩的。
  
  同类,叮咬了人之后容易将头部留在体内的还有蚂蟥。
  水蛭,俗名蚂蟥、马鳖,属环节动物门,蛭纲,颚蛭目,水蛭科,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
  
  蚂蟥叮咬比蜱虫那处理的多,蜱虫不会留下太明显的伤口,蚂蟥不一样,一叮一腿一抓一把,蚂蟥也会把头留在身体,不能生拔,有人是拍,男人用手狠狠的拍打被叮咬的患处,女人则下不了这个手。也有别的方法:撒盐或者烟烫蚂蟥就会松口,但之后血流不止。这些方法可以不让蚂蟥的头部留在体内,但都起不到治疗的作用。估计是蚂蟥素溶血性强的缘故。
  
  被蚂蟥咬了若就地治疗,可注意周边植物,海南是三叉股,叶子揉碎涂在伤口。不处理会一直流血,流血时间长短跟个人体质有关。有个男驴友大腿根被咬,血从三亚留到海口,染红了档,跟来了大姨妈一样。
  
  防蚂蟥独门秘方,是否防蜱,有待考证:青叶线蕨【别名】三枝枪、鸡骨树、三桠苦、小黄散、三丫苦、三叉虎。一种生长于海南北部的中草药对五指山区的山蚂蟥有非常显著的抗拒作用,用这种植物的新鲜叶子捣粹擦于下肢皮肤上,任你穿行在山蚂蟥再多的地方,也不必担心它会咬你。
  
  我在海南,每次上山都是先被蚂蟥咬,然后用这种草涂在患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止血效果立竿见影,后期也无不良反应。每次扎营的时候,都往帐篷里扔几十片叶子,帐篷周围也会撒一些,还能防止蚊虫蚂蟥等入侵。而下山的时候涂抹了青叶线蕨,蚂蟥就不会沾身了。
  
  所以不能先行涂抹,是因为青叶线蕨在海南岛生长线要高于蚂蟥的生长线。有资料说此草生长线是400-600米,我在海拔1000米见过多次,可能它的生长线和纬度还有关系。在海南只能先被咬后涂药。后来采摘了很多青叶线蕨的叶子准备做药,以待研究,但因为一场突发起来的长期事故作罢。
  
  类似青叶线蕨这样的植物,既能防御又能治疗,具有双重属性的并不多见,常用的花露水,六神被叮咬后的涂抹的治疗效果要好于金银花的,但是在防御上来讲,却不如金银花。
  
  虽然我没用过青叶线蕨治疗过蜱虫叮咬,但青叶线蕨立竿见影的治疗蚂蟥效果,也许它会具有防御并治疗蜱虫叮咬的效果。我只能提供线索,具体药效有待专家考证。

水蛭\蚂蟥

青叶线蕨【别名】三枝枪、鸡骨树、三桠苦、小黄散、三丫苦、三叉虎

有大小之分,但药性一样
第2个回答  2011-06-19
,蜱(音pí)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追问

说这些有什么用?

第3个回答  2011-06-19
60079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