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八旗是那八种旗子!它们各自代表了什么?

他们有着什么的贡献?

八旗制度是从牛录制演变发展而来的。努尔哈赤起兵以后。根据战争的需要和女真的习俗,把原来女真人打仗、狩猎时采用的临时性自由组合而成的武装组织形式,加以改组扩大,编成为正式的、长期的军民合一组织,建立了八旗制度。

原来在女真人氏族制时期,就存在着作为生产和军事行动的组织形式——“牛录”。当时,在行军出猎时,参加的成员,各依所属的族或寨行进。每十人中以一人为首领,被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是“箭”,额真是“主”的意思),所属九人听他的指挥。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合并来的各部落的诸申、伊尔根,统一组织起来,规定每三百人编一牛录,每牛录置一牛录额真(汉译为佐领)。牛录额真之下置代子二人(即骁骑校)作为副手。每五牛录置“五牛录主”(即甲喇额真,汉译为“参领”)。每五个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

“旗”原来只是标志这一新组织的队伍不同部分的旗帜。1601年努尔哈赤有黄、红、蓝、白四旗。随着队伍的扩大,1615年.于原有四色旗帜以外,又增加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四色旗帜,合为八旗。八旗逐渐兼具有它们所标志的队伍本身的名称的意义了。

八旗制度是女真奴隶主阶级为加强对自由民的政治、经济控制,利用了氏族制时期的组织形式而建立起来的。八旗制度推动了初期满族社会的发展。在八旗的组织下,诸申、伊尔根兵农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战利品除贵族占有大部分外,所余部分“论功行赏”,军费由八旗通过牛录,向众人分摊。1613年规定,每牛录三百人中出十男四牛,在空旷地上建仓积谷,作为粮饷,代替了过去临时摊派的办法。由此可见,八旗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

八旗的最高统帅是努尔哈赤。随着统一的完成,八旗制度的奠立,1616年他建立了“大金国”,自称汗号,史称后金。这时,他们的矛头转而指向明中央政权了。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兴兵向明发动进攻。所谓“七大恨”是:明无故生事边外,杀其父、祖;明背盟出边,保卫叶赫;后金根据与明边将的誓约,捕杀越界明人,明反责令偿命;叶赫因得明助,将许嫁努尔哈赤的女子,转嫁给蒙古;后金耕垦柴河、三岔儿、抚安三堡的田地,遭明驱逐;明偏袒叶赫,压抑后金。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率兵两万,发动攻势,迅速攻下东州、马根丹和抚顺三城。明抚顺守将李永芳投降。后金摧毁抚顺城,将掳得的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五月攻下抚安等十一堡,七月入鸦鹘关。1619年,明政府以杨镐为辽东经略,集兵八万八千多人,进攻后金。新兴的后金凭借了八旗组织的高度机动性和纪律性,把四路来攻的明军中的三路,先后一一击破,余一路未应战即行退去,战役以后金的全胜而结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是女真人的自卫战争,新兴的后金赖以保存下来。这是明金关系史上关键性的一战,从此,明朝在军事上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地位,而后金则处于战略进攻的地位,同时它也是后金转而大规模进攻明朝的开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19
八旗是指:正红、正蓝、正黄、正白、镶红、镶蓝、镶黄、镶白。八旗源于努尔哈赤的起兵。清太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之后,做了一个建制上的改革。它把7500个人作为一个牛录作为军事单位,然后在此之上建立了四旗,正红、正蓝、正黄、正白,每旗所辖数量不同的牛录。这种编制其实不但是军事编制,也是农业编制。四旗战时为军,战后为民。而且都以旗为单位,这样一来士兵们既要打仗又要种田,而且大家伙总是在一起,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战斗力都有莫大的好处。应该说这是当时游牧民族中最先进的制度。后来随着人数的增多,四旗就变成了八旗。再接着随着和蒙古的联合,又成立了蒙古八旗。最后随着皇太极完全控制了辽沈地区,又成立了汉军八旗。所以说八旗其实总共应该是24旗。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八旗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名称的改变。皇太极即位后把自己的两白旗改为了两黄旗。而把由多尔衮兄弟掌握的两黄旗改为了两白旗,这是一种变相的打压多尔衮的方式。
第2个回答  2007-06-19
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白、镶白八旗
八旗没有什么贡献,所作所为都是强盗行径,屠杀、强奸、掠夺和日本鬼子没有什么两样。
第3个回答  2007-06-19
上三旗:镶黄、正黄和正白的旗人

满清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彔,五牛彔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於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人类也在10万左右。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蓝旗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红旗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钠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捻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第4个回答  2007-06-20
满清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彔,五牛彔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於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人类也在10万左右。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蓝旗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红旗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钠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捻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