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自身来看大学生如何更好就业

如题所述

  要正确认识“就业难”的概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组成部分超出实际社会需求,呈现“过剩”;二是大学生不能全部就业岗位,在一定时期出现就业困难。第一种理解把大学毕业生的专业与社会需求的一定岗位“等值”起来,没有考虑大学毕业生去竞争与专业不相符的其他社会岗位的“弹性”,僵化的理解国民生产总值与高层次人才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达15%、整个社会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人口比例才达到3%的状况下,如此理解就业产生“过剩”的误解,甚至可能得出高等教育发展过快的不正确的结论。就第二种认识来看,社会将所有的岗位对大学毕业生开放,社会实际也存在着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适应的岗位需求,但由于体制与机制因素,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有障碍;社会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科类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接,专业对口寻求工作岗位出现难度;一些大学毕业生主观上认为岗位与自身的价值不符或过于强调专业对口,选择待业或继续学习,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第二种认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观点,也吻合现实发生的情况。大学毕业生应该认识到,现在发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只有立于这样的出发点和基本观,才能正确理解与看待“就业难”的问题。
  (2)要准确分析“就业难”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具有的常态现象,不是突出的重大社会问题;国家只能通过一定的政策从宏观上加以调整减轻,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而不会“消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那些不适应产业结构要求的毕业生必然难于马上对口找到工作;已获得就业岗位的毕业生,由于不能适应新的专业技术要求,还必然会被剥离出工作岗位。这两种情况被称为“非自愿失业”。一些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不符合“自身价值”要求,也会放弃马上就业,而选择“自愿失业”。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滞后与经济调整的要求,也必然会产生“摩擦失业”。现阶段出现的部分高校毕业生暂时性就业困难有以下几个具体原因:从社会整体就业形式来看,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宏观的就业形势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比较直接的影响;从高等教育内部来看,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同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存在适应性差异;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来看,其就业市场尚不健全,社会化信息化服务也有脱节,就业工作模式与实际要求尚有差距;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来看,“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向产生了人们观念上的不适应,客观的大众化就业需求和毕业生主观的择业观相冲突情况较为严重。

  (3)要消除对“就业难”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对“就业难”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是就业观念不到位的表现。对就业难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来自于人们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毕业分配思维定式,政府部门对待大学生的就业态度也仍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管理痕迹,大学生本身也存在着认为就业岗位应与学历文凭、工资待遇相联系等按计划经济观念来定位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应该明确物竞天择、竞争获胜、适者生存才是市场经济下选择就业的真正的“游戏”规则。

  17、当今就业形势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党和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度重视。根据不同的就业形势,国家每年都出台了相应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为引导、协调、安排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因势利导,扩宽就业渠道,最大限度的保障毕业生优先就业。社会对大学生就业也愈显关注,相对于千百万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和下岗职工来说,大学生们享受到的就业关注和政策支持,在某种意义上堪称“超国民待遇”。
  各地人才政策越来越利于毕业生就业,一方面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用人单位的新进人员以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优先;另一方面,取消了限制毕业生流动的政策。

  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规模并逐渐走向规范化。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就业信息的传播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毕业生就业逐渐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远程服务,而且也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管理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变。随着毕业生就业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也相继出台,这样大学生就业便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社会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事实上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国家,比起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单位存在着人员老化、文化素质偏低、办事效率不高、人才出现断层等问题,这种“假饱和”最终必定会被良性的人才配置关系所替代,拥有低年龄、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在这种配置关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由于各行各业的各级各类单位都需要大学毕业生去补充科技管理干部队伍,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及水平中,因此中国目前并不应当存在大学生已经多得就不了业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表现出良好的态势。随着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已在实行一转变,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大科技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已为人们的共识。而要实行这些要求,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优化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改善经营管理,这就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空间。

  中国加入 WTO 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入世后外商投资加大,我国的 GDP 增加速度提高,整体就业机会会随之增加;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出于经营开拓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最有效最便捷的适应我国国情的方式就是吸收当地人才,大学生应当是收益最大的群体之一;要与外企抗衡,国内企业需要接收高素质人才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随着入关后一些行业的兴衰,我国社会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如外语类、金融财会类、商贸类、旅游类、法律类、经济管理类、国际经济贸易类以及其他涉外专业等毕业生需求形势将逐步走俏,“国际化水平”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大大提高。

  随着社会的迅速进步、知识经济的突起、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广大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更为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用武之地。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飞速发展,已在国民经济领域中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目前非公有制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已超过了国有单位。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西部的生态重建、资源开发和城市化进程,需求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方能完成。西部大开发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舞台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用以吸收有志之士。

  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对与高新技术有关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非常紧俏。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通信工程等专业在需求量排序中名列前茅。另外无线电技术、电气技术、电子工程、工业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等专业的需求量也很大。各地各行业目前都在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争相提供优惠条件,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这种日益浓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必然为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多的机遇。

  高等院校也在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的同时,改变教学模式,积极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与管理服务工作,努力促使毕业生充分就业。

参考资料:大学生杂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