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请问那个金刚钻是不是现在的钻石?

不是。

要解释清楚这句话就得了解下什么是瓷器活,所谓瓷器活就是“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而修复瓷器就需要用到一众特殊的棍型工具,其顶端上有一颗硬度非常大的金刚石所以称之为金刚钻。这就是为什么说“没有金刚钻,就被揽瓷器活”了。

拓展资料

“金刚”是外来词,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到了明朝,李时珍研究金刚石时发现,它不但可切割玉石,还能在玉器或瓷器上钻眼,于是就称它“金刚钻”。“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句话说的就是古人用来锔盘碗等瓷器的一种修复老瓷器的工艺,瓷器烧制后质地脆硬,想在上面打眼钻孔唯有金刚石钻头才可以,玉器也是。

过去老北京的胡同里,常见到一些肩挑担子的手工匠人,这些人靠自己拜师或家传的手艺,每天走街串巷,为京城的百姓人家修修补补,赖以养家糊口。

那时北京人的生活还都不富裕,平时过日子很注意节俭,使用的缸、盆、碗,碟,要是打破了,只要还对得上碴口,就不舍得丢掉,花俩钱儿找工匠锯锯接着用。

那时有专门做这种活儿的手艺人,北京人管他们叫:“锯碗儿的”。他们挑的担子,一头是个柜子,样式就像过去饭馆儿伙计给人家送饭用的食盒。柜子有三两层放大小锔子的抽屉,提梁上吊着一个铜做的,像拨浪鼓似的东西,走起来时担子一晃,就会发出:铛儿!铛儿!响声,人们坐在家中听声音,就知道有锯碗儿的过来了。

干这行当的,多半是四十多岁以上的人,很多是老师傅,干活时带着花镜,先看好碴口,估计要用几个“锯子”,再说价钱。有句歇后语叫:“锯碗儿的戴眼镜儿;没碴儿找碴儿”。

它的出处可能就在这儿。锯碗所用的工具很简单,一个像米粒儿大小的钻头,一把像拉胡琴的弓子,只不过弓子上系的不是马尾儿,而是一根细绳儿。用它缠在钻头上,来回的拉动,那钻头在又滑又脆的瓷器上钻孔,就像锥子扎在豆腐上,真是易如反掌。

那个小钻头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刚钻儿”。别看它“小”那可是这个行当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副担子加起来的价值,也不值那一粒“金刚钻”值钱,没有了“它”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于是就有了那么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啊”!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17

金刚钻不是现在的钻石,它是一种工具。

“金刚”是外来词,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到了明朝,李时珍研究金刚石时发现,它不但可切割玉石,还能在玉器或瓷器上钻眼,于是就称它“金刚钻”。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句话说的就是古人用来锔盘碗等瓷器的一种修复老瓷器的工艺,瓷器烧制后质地脆硬,想在上面打眼钻孔唯有金刚石钻头才可以,玉器也是。

现如今这句话常用来形容没有真实的本事,就不要去揽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拓展资料: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来源故事:

在过去老北京的胡同里,常见到一些肩挑担子的手工匠人,这些人靠自己拜师或家传的手艺,每天走街串巷,为京城的百姓人家修修补补,赖以养家糊口。

那时有专门做这种活儿的手艺人,北京人管他们叫:“锯碗儿的”。他们挑的担子,一头是个柜子,样式就像过去饭馆儿伙计给人家送饭用的食盒。柜子有三两层放大小锔子的抽屉,提梁上吊着一个铜做的,像拨浪鼓似的东西,走起来时担子一晃,就会发出:铛儿!铛儿!响声,人们坐在家中听声音,就知道有锯碗儿的过来了。

干这行当的,多半是四十多岁以上的人,很多是老师傅,干活时带着花镜,先看好碴口,估计要用几个“锯子”,再说价钱。有句歇后语叫:“锯碗儿的戴眼镜儿;没碴儿找碴儿”。它的出处可能就在这儿。

锯碗所用的工具很简单,一个像米粒儿大小的钻头,一把像拉胡琴的弓子,只不过弓子上系的不是马尾儿,而是一根细绳儿。用它缠在钻头上,来回的拉动,那钻头在又滑又脆的瓷器上钻孔,就像锥子扎在豆腐上,真是易如反掌。那个小钻头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刚钻儿”。

金刚钻是这个行当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副担子加起来的价值,也不值那一粒“金刚钻”值钱,没有了金刚钻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于是就有了那么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金刚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8-20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中的金刚钻跟现在说的钻石没有任何关系,这里的”金刚钻“是 锔瓷打孔时候用到的工具。                                                                                                      

拓展资料:参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锔瓷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中国老话大概意思是说做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如果能力有限的话就别去做那些力所不能及的 事情。其实它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这门手艺用像钉书钉一样的铜锔钉,把破碎的瓷器一片片“锔”起来,将破瓷器修复得滴水不漏,可以重新使用。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做锔瓷的步骤:

    1)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为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做前期准备;

    2)第二步是定位点记,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确定锔钉数量和位置;

    3)第三步就是打孔,用金刚钻打孔,金刚钻是长约10公的铁钻杆用金刚钻钻孔,打孔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打孔时都是毫厘之差,一是手要拿得稳对的准,最好不能打穿;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4)第四步是锔钉,锔钉制作最能体现手艺人的功力,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锔钉的大小得根据器物的条件来计算,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

    5)第五步是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防止瓷器漏水,这样锔瓷的整个过程就完成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8-18

现在一般指未达到宝石级的钻石。

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矿石,莫氏硬度10。但是古代经常和刚玉(蓝宝石与红宝石的矿物名称)混淆,刚玉莫氏硬度8。那句话在古代其实指的是刚玉。在以前,有一些匠人(一般为锯瓷匠人),专门用这种工具(金刚钻)在破损的瓷器上钻孔,用来修补碎了的瓷器(这种工艺称为“锔”),如碗,瓶等。

“金刚”是外来词,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到了明朝,李时珍研究金刚石时发现,它不但可切割玉石,还能在玉器或瓷器上钻眼,于是就称它“金刚钻”。“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句话说的就是古人用来锔盘碗等瓷器的一种修复老瓷器的工艺,瓷器烧制后质地脆硬,想在上面打眼钻孔唯有金刚石钻头才可以,玉器也是。

拓展资料

过去老北京的胡同里,常见到一些肩挑担子的手工匠人,这些人靠自己拜师或家传的手艺,每天走街串巷,为京城的百姓人家修修补补,赖以养家糊口。那时北京人的生活还都不富裕,平时过日子很注意节俭,使用的缸、盆、碗,碟,要是打破了,只要还对得上碴口,就不舍得丢掉,花俩钱儿找工匠锯锯接着用。

那时有专门做这种活儿的手艺人,北京人管他们叫“锯碗儿的”。他们挑的担子,一头是个柜子,样式就像过去饭馆儿伙计给人家送饭用的食盒。柜子有三两层放大小锔子的抽屉,提梁上吊着一个铜做的,像拨浪鼓似的东西,走起来时担子一晃,就会发出:铛儿!铛儿!响声,人们坐在家中听声音,就知道有锯碗儿的过来了。

干这行当的,多半是四十多岁以上的人,很多是老师傅,干活时带着花镜,先看好碴口,估计要用几个“锯子”,再说价钱。有句歇后语叫“锯碗儿的戴眼镜儿;没碴儿找碴儿”。它的出处可能就在这儿。

锯碗所用的工具很简单,一个像米粒儿大小的钻头,一把像拉胡琴的弓子,只不过弓子上系的不是马尾儿,而是一根细绳儿。用它缠在钻头上,来回的拉动,那钻头在又滑又脆的瓷器上钻孔,就像锥子扎在豆腐上,真是易如反掌。那个小钻头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刚钻儿”。别看它“小”那可是这个行当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副担子加起来的价值,也不值那一粒“金刚钻”值钱,没有了“它”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于是就有了那么句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7-16
瓷器活指的是坏瓷器,古代瓷器破了是不会扔掉的,那时间就会让人来维修,就会用金刚钻也就是现在的手钻,在破的地方各钻上2个窟窿用细铜丝个绔起来,就是因为在瓷器上打孔难,没有一点功夫的是不能完成的,所以就有了没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只是说没有本事就不要去做完不成的事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