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上数学总结《北师大版》前三章

如题所述

你好!希望我的答案能给你帮助。

第一章 证明(二)
1.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2.公理: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公理: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4.公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5.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影响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7.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地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8.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9.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0.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1.定理:直角三角形两角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12.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3.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4.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5.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6.定理: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17.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18.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19.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20.反证法: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21.逆命题: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22.逆否命题: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是真命题,但是它的逆否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定理,这两个定理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23.熟练运用 公理、定理证明几何问题。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成 +bx+c=0(a,b,c为常数,a)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bx,c分别成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成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
2.配方法:我们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
3.公式法:用求根公式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
4.分解因式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的形式,从而得出方程的解,这种方法称为分解因式法。

第三章 证明(三)
1.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定理:同一个底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定理:两组对边分别想的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7.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8.定理: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9.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0.定理: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11.定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12.定理: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其实,在学习之后能自己总结,是可以锻炼自己能力的。
以后最好自己尝试总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2
九年级数学(上)
第一章 证明(二)
1. 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2. 公理: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 公理: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4. 公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5. 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影响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7.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地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8. 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9. 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0.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1. 定理:直角三角形两角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12. 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3.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4.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5. 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6. 定理: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17. 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18. 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19. 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20. 反证法: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21. 逆命题: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22. 逆否命题: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是真命题,但是它的逆否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定理,这两个定理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23. 熟练运用 公理、定理证明几何问题。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成 +bx+c=0(a,b,c为常数,a)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bx,c分别成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成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
2. 配方法:我们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
3. 公式法:用求根公式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
4. 分解因式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的形式,从而得出方程的解,这种方法称为分解因式法。
第三章 证明(三)
1.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 定理:同一个底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 定理:两组对边分别想的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 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 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7. 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8. 定理: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9.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0. 定理: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11. 定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12. 定理: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
1. 了解什么是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并能依据对应的物体分别找出。
2. 平行投影:平行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
3. 观察的点叫做视点,由视点发出的线称为视线,视点看不见的地方叫做盲区。
第五章 反比例函数
1.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为常数,k)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2. 反比例函数图像: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
3. 反比例函数y=图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的值随x值的增大。
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
1. 频率:在多次实验中,一种结果出现的次数叫做频数,用频数比上实验的总次数叫做频率。我们可以通过多次试验,用一个事件繁盛的频率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2. 一个事件至少发生的概率 P(至少发生)=1-P(不发生)
给我追加点分行不?
第2个回答  2011-07-21
知道也不是万能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