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含有“之”

如题所述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0
“之”字在古文中用法很多,首先要看词性,有动词意也是本意,表示去、到、往:代词意,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助词意,结构主次、不译:连词:和。
第2个回答  2011-07-21
之这个字的用法:
1.动词,去、到的意思,送孟浩然之广陵
2.代词,代指上文提到的物体或人,还可以最为指示代词,这、这个
3.结构助词,可翻译为的,
4.语气助词,不翻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