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的词类活用急求!!!!

如题所述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字作动词)

福:福气,此处意为赐福,保佑。

译文: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2、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

鼓:敲打的乐器,此处意为击鼓。

译文: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3、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

乘:车马,此处意为乘战车。

译文: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4、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

下:下面,此处意为下车。

译文: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5、齐师败绩。(名词作动词)

败:失败,此处意为大败。

译文:齐军大败。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名词作动词)

以:因为,原因,此处意为用,根据。

译文: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7、忠之属也。(形容词作名词)

忠:忠心地,此处意为尽力做好分内之事。

译文:这才是尽了本职以内的事情。

扩展资料:

《曹刿论战》主要内容: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写作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2

1、齐师<伐>我 (古义:进攻 今义:讨伐)。

2、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3、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5、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稳)。

6、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7、<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

8、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

9、必以<信>(古义:实情 今义:诚信)。

10、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

扩展资料:

一、写作背景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

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

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

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相关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

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

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刿论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 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 名词用作动词,大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8-04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第4个回答  2019-05-21
一、【名词用为动词】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福,福气,此处指赐福,保佑。
译文: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2、公将鼓之。
翻译:鼓,敲打的乐器,此处指击鼓。
译文: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二、【形容词用作名词】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忠,忠心,此处指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译文: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三、【名词作动词】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翻译:乘,乘战车,坐战车。
译文: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翻译:下,方位词,此处指下车。
译文: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
3、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翻译:败,失败,此处指被打败。
译文: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以,原因,因为,此处指实情判断。
译文: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