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清河的的历史

如题所述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清河地处黄河下游,与华夏民族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据八十年代初在清河县杜村出土的新石器(石镰、石斧等)证实,在距今5000——7000年之间,就有上古人类活动于清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远在4000多年之前,禹王治水以后,华夏划分九州,今清河县境属于兖州。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今清河境属“甘泉”之地。   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前474年)清河先属齐,后属晋。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群雄角逐,诸侯割据。赵、韩、魏“三家分晋”,清河属赵。赵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邯郸(今邯郸)。   秦(公元前221年——207年)兼并诸侯国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今清河县境始置厝县,属巨鹿郡所辖四县之一。清河作为行政区设置县,自此开始。厝县的城址,按《太平寰宇记》所载,当在今南宫市东家庙乡悬空村附近。   西汉高帝(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划出巨鹿郡一部分地区,设置清河郡,辖清阳、东武城、莎题、东阳、信乡、鄃、枣强、复阳、缭十四个县。郡治清阳县。清河郡及清阳治所,在今河北省清河县油坊镇一带。   东汉章帝刘烜七年(公元82年)废皇太子刘庆为清河王,清河郡随改清河国。汉安帝母左氏,即孝德皇后,死后葬于厝城东北角。汉安帝刘祜是刘庆之子,公元107年称帝,尊刘庆为孝德皇,母左氏为孝德皇后,改厝县为甘陵。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又改清河国为甘陵国。辖甘陵、贝丘、东武城、灵、绎幕、广川等七县。东汉清河国治甘陵县,其城址在今清河县辛集乡汉墓(冢子)南侧。   三国曹魏(公元220年——265年),因袭前朝旧制,清河仍为甘陵国治。后又改为清河郡,辖六县:清河、贝丘、灵、鄃、绎幕、东武城。清河郡治清河县,治所未变。   晋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复称清河国(因咸宁三年八月封司马遐为清河康王而复国),都清河县。晋清河国及清河县治所,在今清河县辛集乡洪河村南。   十六国时期,清河为郡治,先后属于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其治所与晋同。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清河为州郡治,州郡并存。清河郡属北魏,辖四县:清河、侯城、贝丘、武城。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移清河郡及武城治信城。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分相州清河郡置贝州,郡州不废,州、郡及武城县治所在今南宫市董家庙乡悬空村附近。   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置清河郡,辖清河、清阳、武城、历亭、漳南、鄃、临清、清泉、清平、高唐、经城、宗城、茌平、博平14个县。清河郡治所清河县,其治所仍在汉信城,即今南宫市董家庙乡悬空村附近。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行政区划仍袭隋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贝州,辖清河、武城、漳南、历亭、清阳、鄃、夏津七个县,州治所在清河县。六年移治所于历亭县,八年仍复旧治。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贝州改为清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贝州。辖清阳、清河、武城、宗城、临清、经城、漳南、历亭、夏津九个县。其治所在今清河县城关乡宋贝州城遗址处。   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因袭唐朝旧制贝州治所清河县,城址未变。   宋初仍为贝州,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平定王则起义后,宋仁宗为炫耀他“明察圣断有恩于民”,将贝州改为恩州。辖清河、武城、历亭三个县。今城关乡东关村北、西关村南断续可见的残垣,即宋贝州土城墙遗迹,为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监官赵荐之所修。   金(公元1115——1234年)时,恩州治所于1134年因水患移历亭。清河县为恩州所辖四县之一,其县治所未变。   元(公元1206——1368年)时,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清河县由恩州析出,隶属大名府,县治所未变。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清河县隶属北平布政司大名府。洪武六年改隶光平府,永乐后为直隶广平府,县城在清河老城里。为明正德七年修,城周三里,高二丈,阔一丈五尺。   清朝(公元1616——1911年),仍为直隶省广平府清河县,初属顺广道,后属大名道。清河县自金元降为县之后,其县境至今无大变化。清河县城址仍与前朝同。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废除州府制,实行中央、地方两级行政管理,中央辖省(市)及地方。清河县属河北省。当时全省132个县分15个区,清河是第12区所辖11个县之一,区署设在南宫县,清河为三等县。   抗日战争时初期,清河县属河北省四专署。县政府驻老城里。1940年7月,划出清河西、南部83个村与威县东南部建立清江县。1942年10月,清河县东南部4个村,清江县40个村(原属清河县)与今临西、威县部分村又建宏毅县。1939年日军占领清河县,此后县政府处于游击状态,无固定驻地。1945年4月,日军退出清河县,7月县政府迁驻戈仙庄。11月,清江、宏毅县撤销,原属清河县的村庄重归清河县管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属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清河县属邢台专区。1958年4月撤邢台专区,合并为邯郸专区,清河县改属邯郸专区。同年11月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1年5月,恢复邢台专区。同年七月清河县由南宫县分出,恢复清河县,属河北省邢台专区。1993年邢台撤地区建市,清河县属邢台市。

(公元前221~1989年)秦始皇帝元年(前221年)全国划为三十六郡,在清河之地设厝县,属巨鹿郡。   西汉   高祖四年(前203年)析巨鹿郡,置清河郡,辖14县,厝县、清阳县属之。   景帝三年(前154年)三月,封景帝子刘乘为清河王。改郡为国。   元鼎二年(前115年)刘义由代王徙清河为刚王。   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河决清河郡灵县呜犊口,屯氏别河塞绝。   成帝鸿嘉四年(前17年)秋,黄河决,渤海、清河郡县受灾。   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河决魏郡,清河郡县受灾。   新莽地皇二年(21年)刘秀起兵反王莽,使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   更始二年(24年)刘秀起使耿弇、寇恂地蓟杀死王郎居将赵闳,沿途又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3万我,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乖郡县。   东汉   建武二年(26年)正月,檀乡农民起义军进攻魏郡、清河郡。   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殇帝死。太后定策迎立清河之子刘祜嗣位,是为安帝。十二月,清河王刘庆死,葬于清河。   永和四年(139年)清河郡县蝗虫为灾。   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清河国为甘陵国,改厝县为甘陵县,信成、清阳二县并入甘陵。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巨鹿(今平乡县)张角率众起义,安平、甘陵民众群起响应。   中平四年,渔阳(今密云西南)人张纯与同乡张举联盟,举兵攻破清河、平原。   建安九年(204年)十月,曹操围邺时,袁谭背操,遣军攻甘陵。   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国为清河郡,甘陵县属之。   三国   青龙三年(235年)九月,遭水灾。   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遭水灾。   西晋   咸宁三年(277年)于厝城西南3.5公里置清河县,清河县名之始。   咸宁四年,七月,大水,庄稼被淹,房屋倒塌,人有死亡。   永嘉四年(310年)二月,石勒攻冀州之广宗、清河等郡县。   东晋   永和九年(353年)十一月,前燕慕容恪拥兵割据于乐陵,平原、清河、阳平诸地赵帮将朱秃、杜能、丁娆、孙元皆降前燕。   太元十一年(386年)清河国改为清河郡,清河县属之。   十月,后燕寺人吴深据清河(今清河东南)起义,燕王慕容垂遣兵镇压,攻之不克。十二月再攻而破,吴深单骑出走。十二年五月,吴深杀后燕清河太守丁了,再次占据清河。十四年五月,义军首领吴深被清河孔金杀害。   北魏   太和九年(485年)六月,清河大水。   武定四年(546年)二月,大雪寒,人畜冻死,同年冬大雾弥天,六昼夜不散。   北齐   天保七年(556年)改清河县为武城县,属清河郡。   天保八年蝗涝为害   天保九年遭旱灾。   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大雪。   河清三年。山东大水,饿死者不可胜计。河北境内司州之东郡阳平、清河等水涝最重。   天统三年(567年)大风,昼不见日,废房拔树。   隋   开皇八年(588年)废郡存州,武城县改称清河县。   大业三年(607年)改贝州为清河郡,清河县属之。   大业四年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水济渠。   大业攻七年景县人高士达聚众于清河起义   大业九年三月,张金称等农民起义军在河北地区活动,队伍不断壮大。   十一月,隋炀帝派右卫将军冯孝慈前往清河镇压,张金称率起义军与之激战,义军大胜,冯孝慈战败而死。   大业十二年三月,张金称率众接连攻下平恩、武安、巨鹿、清河等县。   大业十四年清河县赵德君起义,不久为李密部下。   唐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史思明陷河北清河、博平、信都、饶阳诸郡县。   至德三年安庆绪派蔡希德、安太清攻破清河。   乾元元年(785年)清河郡改称贝州,辖清河。   兴元元年(784年)李抱真、王武俊、大败朱滔军于贝州,斩万余人,滔遁归幽州。   光化二年(889年)刘仁恭屠贝州   五代   天福四年(939年)七朔,河决博平,清河大水。   天福八年大蝗害田,人食草木叶皆尽,百姓捕蝗一斗,官府给粟一斗,时蝗旱相继,百姓流移,饿殍载道。   天福九年正月,契丹占领贝州,所杀达万人。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卫运河屡次决口,特立清河兵备二队,专司河防。   乾德二年(964年)清河(今清凉江)溢,淹民田。   开宝四年(971年)清河溢,漂溺民舍数百间。   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贝州宣毅卒王则据城起义,占兵库,擒知州,自称东平王,建国号安阳,改元得圣。八年一月,宋这军攻贝州城不下,挖地道夜入,城破,王则被捕遇害。同年,改贝州为恩州。   嘉祐三年(1058年)黄莘为清河令,与南宫令刘挚,信都令李冲皆以治行闻,时称为河朔三令。   熙宁元年(1068年)恩州河(黄河)决,清河遭水灾。   熙宁四年清阳县划入清河县。   元丰五年(1082年)御河(卫运河)决,清河遭水灾。   元祐六年(1091年)监官赵荐之监修恩州城(古贝州城)。   元符三年(1100年)恩州地震。   宣和元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堤。   宣和三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伤禾。   南宋   端平三年(1236年)割恩州属大名路,清河属之。   元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旱。   至元十八淫雨,庄稼受害。   至元十九年蝗虫遮天蔽日,达7天之久,禾稼俱尽。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清河、南乐诸县霖雨,庄稼受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阴河(卫河)决,清河遭水灾,民舍庄稼被淹。   明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将徐达会兵于清河、临清一带,北逐元兵。   洪武六年改大名路为广平府,辖清河县。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起兵靖难,沿清河、临清驿道展开拉锯战,三年燕兵攻占广平府。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由山西移民,定居清河。   永乐四年临清至渡口驿卫运河7处决口。   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县移民清河,拨田耕耘,免田租一年。   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卫运河水干涸,为多年所仅见。   成化十六年卫运河泛溢入清河,民房舍漂溺几尽,死者甚众。   弘治四年(1491年)县三老宗安等人,为排除县南部积水上书朝廷开疏水渠一道,长20公里。   弘治六年蝗虫遮天蔽日,庄稼被食。   弘治十五年九月,地震有声。   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杨虎起义军经清河,攻破县城。   正德七年诏改建新城于旧城之东南隅,同知何宋伊,知县张一鹏监修。   正德八年诏赐庆阳伯夏儒清河县庆田3300余项。   嘉靖九年(1530年)卫运河决自白庙口,泛清河,舟楫通于城门外,漂民庐舍,有系婴儿于树上者。   嘉靖十年大饥,升粟至百七十钱。   嘉靖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孟仲遴主持创修《清河县志》五卷。   嘉靖三十九年三月至八月不雨,遍地生蝗虫,升粟至百八十钱,民采草木根叶而食,多饿死者。   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卫运河决,泛清河,毁禾苗庐舍。   隆庆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卫运河决,泛清河,田园舍被淹。   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向日红重修《清河县志》十二卷(今存七至十二卷)。   崇祯十三年(1640年)   四月至七月不雨,卫运河干涸,冬大饥,民始采食树叶、木皮、继则人相食。   崇祯十四年春,大疫,死尸枕藉。五月,飞蝗至,饥民取以代食。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入清河占领县城置县衙。   清   顺治十年(1653年)卫运河决,洪河等村尽淹。十三年又决,淹没更甚,陆地行舟。   顺治十五年三月,蝗虫食禾苗。   顺治十七年四月,遭雹灾。   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二十一日夜,风霜并作,禾苗冻死过半。   康熙十六年春,风霾阴雾49余天。   康熙十七年知县卢士杰、夏琮纂修《清河县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七年知县钱启文纂修《清河县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八年大水,平地行舟。   雍正十年(1732年)秋,禾生虫,形如蛆。   雍正十一年二月,大雨庄稼被淹。   雍正十三年大旱,禾苗枯死。   乾隆二年(1737年)卫运河决尖庄,田禾淹没。四年复决。   乾隆八年夏旱,大饥。减免田租有差。   乾隆十二年七月,大风拔树。   乾隆四十四年卫运河决,民宅行舟。   嘉庆十八年(1813年)岁大饥。   嘉庆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道光三年(1823年)河决,平地水深丈余。   道光十年四月(闰)二十二日地震有声。   咸丰七年(1857年)蝗灾,大饥。   咸丰十一年四月七日,白莲教首张善继攻破清河城,知县陈大烈、典史赵维焕死。白莲教于洛体,由山东夏津率万人,进入油坊、谢炉,与官府团勇战于黄金庄,兵败南撤。   同治元年(1862年)瘟病流行。是年,成立民团30余团。   同治三年正月,白莲教杨蓬岭之侄招聚教徒万余人,屡攻清河,均被团勇击退。   同治六年知县熊存瀚莅任,成立民团三十三团。   同治七年卫运河决口,庄稼被淹。   同治十一年知县王镛续修《清河县志》十八卷。   光绪三年(1877年)岁大饥,人多有饿死者。   光绪四年大旱。   光绪八年地震。   光绪九年知县工黄汝香续修《清河县志》四卷。   光绪十八年卫运河决成灾。二十年河决复甚,全县尽成泽国。   光绪二十四年山东交界各州,乡民多习拳勇,名曰义和,继改称梅花拳,后沿用义和名目。直隶南宫、曲周、清河、威县、沧州等地拳民日益增多。   光绪二十五年河间、故城、吴桥、清河等县的义和团以景州为中心开展活动。   光绪二十六年酷旱,至七月始雨,大饥。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景廷宾联合义和团余部赵三多等万余人,在巨鹿厦头寺正式起义,清河农民义和团纷纷响应。   光绪三十年县设立高等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县高,设立师范传习所,同年改秒初级师范学堂。

民国初中期   民国元年(1912年)   民国成立,设直隶京师,辖清河县。在油坊镇设二等乙级邮局。   民国3年东乡民团团长马全天(马双埠人),抗缴官府税,“马全天抗洋捐,要官府速豁免”的口号迅速传播,马率民团及乡民持土枪、刀剑、三眼枪、土炮等进攻清河到城,城内警卫开枪射击,死亡数人。   民国8年全县人口130066人。   民国9年大旱,未能播种,死亡外逃者甚多。   民国12年在廉冢集北街,借春晖书院筹立蚕桑学校。   民国15年食盐短涨价,每斤银5分9厘。   民国18年县高等学堂改名为完全小学校。春,县成立女子完全小学校。   民国19年10月12日4时,山东土匪王治岐率土匪200余人窜入清河,东北军及保卫团剿匪。   民国20年9月18日日军侵占沈阳后,县立高小学生王发武、刘铁之、杨波、牛寿君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民国21年大雨成灾。   民国22年12月,张福谦及赵鼎铭等续修《清河县志》十七卷成。   民国23年春,东野庄宋春山经王福田(南宫和生店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清河县第一名党员。   3月,由中共南宫县委委员冯化宣主持建立清河县第一个党支部------东野庄党支部。   民国24年春,中共直南特委决定,建立中共南(宫)清(河)工作委员会(简称南清工委),书记冯化宣,委员郭松鹤、马建荣。   秋,东野庄党支部派宋春香去南宫苏村参加冀南党组织领导的分粮吃大户暴动。   民国25年3月,冀南暴动失败后,马国瑞、冯化宣等转移到东野庄,该成为冀南特委开展秘密工作的临时指挥部。   3月,刘铁之在戴家屯一带做宣传工作,发展党员。   3月,宁心力在大堤、峨二庄、王化庄做党的创建工作。   11月,王发武回清河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发展党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9
三原清河是个啥东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