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方面,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

如题所述

首先很抱歉我的回答与您的问题有些不符合!因为真的无法单一的从家庭方面 去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为小学生并非中介家庭的一员哟。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小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面问题

(1)父母的希望、教师的期望和同学间的竞争使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小学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2、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小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小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而农村的家长大多是农民,知识层次相对较低,也不懂得怎样去真正关心自己的孩子,遇到孩子犯错时,总是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拳打脚踢,久而久之,就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1)父母及祖辈的溺爱

现在的农村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祖辈和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孩子犯了错误时,他们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孩子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所有的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

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2、学校因素

学习负担过重。由于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4、自身因素

犓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

三、根据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学校方面的心理工作

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

(二)、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1、校园环境建设。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努力克服心理疾病,培养健康的心理

1、培养学生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首先要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的错误思想。我们虽然常常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挂在嘴边,实际上却仍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如果考试成绩好,不但有父母给予的各种物质上的奖励,还有教师给予的表扬和青睐。一旦考试成绩不好,不但要挨父母的白眼,还要接受教师毫不留情的批评。这就无形之中让孩子意识到,只有成功才能受到别人的认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不可救药。对于失败的过度恐惧,常常导致考试焦虑,甚至考试恐惧。不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如此,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同样深受其苦。对待挫折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能够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2、培养情绪调控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益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生之间发生人际关系的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好冲动的小学生尤其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醒自己;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小学生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应该让小学生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

再次,要让小学生有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

最后,要让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总之,为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a9c83d0100c23d.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4
有生活态度方面的问题,家长的生活方式时时刻刻都成为孩子在相同生活环境下生活的指导方式,因此家长遇事爱抱怨,推脱,处事待人不和谐等等问题也会成为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人生是片空白,因此孩子先接触哪方面事物,以后孩子就更可能偏向接触该方面事物。如刚开始接触电脑时就玩了几个月的游戏,那么孩子以后肯定会因为玩游戏而荒废了正事,而刚开始接触电脑时,让孩子学了几个月的电脑知识,那么孩子以后就是应用电脑方面的能手,
基于以上,孩子从家庭方面易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就有: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处事待人方面的问题,兴趣走向方面的问题;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家长要尽早教会孩子几个足以支撑起整个人生的大道理,比如做事要实事求是,积极应对;世界上的事物遵循因果关系,没有鬼神玄虚;不管做什么,早就是优势;做人一定要做个好人,强人,有独立思想能力,有判断能力的人;生活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而不是分割开的;人生肯定会遇到挫折,只有从挫折中走出来并勇敢面对它的人才能战胜挫折,才能取得进步;要做到自强。等等,如果孩子没有接受这些足够硬的道理,在以后生涯中的孩子就会暴露出各种心理问题:害怕挫折,依赖心理,容易放弃,厌倦生活等等问题,因为不懂生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7-24
就像应随学习一样,父母的行为是关键,并非你的行为在你开始想教育的一刻才影响你的教育对象,对于小学生这样一个年龄特殊的对象,只要他在你的身边,你的行为就会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并在他们往后的生活行为中有一定的效力。所以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论是想教授还是引导,都要找一个好的方式。
第3个回答  2011-07-24
父母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