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宋玉的《九歌》

我想知道九歌的内容和解释,谢谢~

本文讨论的《九歌》,并非是专指战国时代屈原根据楚地区民间祀神乐曲的“更定其词”的《九歌》;它是古文献记载中最古老、最神秘的乐曲名;它产生在长江中上游的巫文化圈中,有着浓重的巫文化色彩,可称作楚地“巫音”之始祖;它同《南音》、《二南》以及后起的《下里巴人》有着密切的承上启下的渊源关系,共属于南方长江流域的古乐序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在三峡地区的古老传说中,原始的《九歌》正是来自天上。据著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考证说:“我认为《大荒经》部分可能就是巴国的作品。”(5)《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了《九歌》由来的神奇传说: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启。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启焉得始歌《九招》。”晋·郭璞注:“皆天帝乐名也,启登天而窃以下用之也。”清·郝懿行疏:“盖谓启三度宾于天帝,而得九奏之乐也。”  这个传说在屈原的作品中也得到印证,只不过简化为诗句。《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天问》:“启棘宾商(“商”为“帝”之字误),《九辩》《九歌》。”笔者每每读此,常感困惑不解:为何中原地区的传说都说古乐是先帝们创作的,而巴楚地区的古乐却是从天帝那里偷窃来的呢?近年反复研读《山海经》方有所悟:在夏后启时代能够上下于天到天帝那里作客的唯有巫师。只有两个可能:要不启本人就是精通巫术的大巫师,或者他是借助巫师们的通神之术上天,取下《九辩》、《九歌》、《九招》这些古乐曲。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九歌》等古乐又是谁创作的呢?所谓的“天帝”是根本不存在的,除非来自外星人,否则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出自巫师之手,巫师们假借“天帝”的名义传授给夏后启。由此看来,夏后启所传之《九辩》、《九歌》、《九招》,皆是名符其实的“巫音”,亦可称之为“巫音”之始祖。这些古乐是原始人类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主要用于祀神,即“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原始的《九辩》、《九歌》、《九招》不见有传,我们难以见到其真实面貌,只能从屈原根据民间流传的祭神乐歌而加工创作的《九歌》中窥视其一斑。王逸《楚辞章句》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讽谏。”应该说王逸的推想基本上是正确的,屈原所作的《九歌》是据民间流传的古代祀神乐曲而加工创作的。但是否是他放逐时所写的?是否仅根据沅湘之间的习俗和民间祭神乐曲而加工改编的?笔者以为值得商榷,尽管两千年以来无人对此提出异议。其一、从《九歌》的内容难以断定其年代是屈原放逐时的作品,通篇未见有“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讽谏”的诗句;其二、作家创作的作品,主要是他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晶,不能忽视其家乡民间文化熏陶与影响。屈原故里秭归与巫山、巫溪毗连,是中国巫文化的发源之地,巫风更甚于沅湘。因此,《九歌》更有可能取材于三峡地区。  从屈原所加工创作的《九歌》内容和形式可知,原始的《九歌》当是巫师祭祀事神所唱的乐曲无疑。有学者认为是祈雨时的“巫词”,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原始的《九歌》。中国乐歌的起源与巫术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原始乐歌中祀神的乐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使是反映劳动与爱情的乐歌,也都溶入巫术活动之中“以乐诸神”,屈原的《九歌》中有几首便是恋歌。笔者研究三峡地区的传统民歌,发现其内容可以概括为神歌、情歌两大体系。情歌有“无郎无姐不成歌”之说,但在原始时期它同祀神乐歌溶为一体的。后来随着文明的演进才逐渐分化出来。三峡地区原始乐歌的最大特色是“巫音”、“巫风”,在现代流传的传统民歌中仍然能见“巫音”的痕迹。《吕氏春秋·侈乐》曰:“楚之衰也,作为巫音。”这难免失之偏颇。反之,楚之兴也,又何尚不是“作为巫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9
九辩——宋玉作品
年代:先秦 作者:宋玉 作品:九辩
内容: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