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如题所述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是培养一个人读写能力的工具课。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对进一步学好知识、培养能力、掌握技能,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中学生应当有哪些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呢?又怎么样才能培养这些良好习惯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习惯:
一、读书时,要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时,手脑并用,边读边思考,并动笔勾画圈点,寻章摘句,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遇到生字新词,要随时请教“不说话的老师”——字典和词典,准确地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并摘记备查。课堂上,要做好听课笔记,对于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也应该及时记录下来,及时查阅资料,或请教同学、老师,以求解决。课后要写读书笔记,根据课文或书籍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加以整理,以巩固所学知识。这种读书笔记可以提示文章要点,可以摘录名言警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形式不拘,只要能够达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就行。读书看报,同样要勤于用笔,将谚语、格言、警句、佳词摘抄下来,以备查用。有条件的还可以搞点剪报,分门别类,装订成册。知识积累多了,也就成了学问。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勤于动笔、日积月累对于丰富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二、写字,要有“横平竖直、认真规范”的习惯
要做到写字工整,首先要有正确的笔姿,书写要认真规范,笔画要横平竖直,结构要均衡平稳、疏密匀称。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字还是一项基本功,应当经常练习。最好能将平时的笔记和其他作业都当作书法练习来严格要求,并且有意识地加强毛笔字和硬笔字的练习,把字的间架结构、笔姿手法练好了,把字写好就容易了。
联系目前有些学校的学生现状,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已少之又少了,这都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所害。你看,几乎每一门课都有大量的作业,学生们只好疲于应付,“偷工减料”了,哪有闲暇顾及“横平竖直,认真规范”呢?所以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得从真正的减负开始。
三、听课,要有“预习开道,复习扫尾”的习惯
听课,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要使听课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获,除了上课时要专心致志,开动脑筋,做到脑想、耳听、心记、口说齐头并进,力求把上课的内容“消化”之外,还应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课前的预习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课后,还要有一个自觉的复习过程,对讲课内容进行一次“过电影”,以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查漏补缺的目的,从而真正弄懂文章的内容。
四、作文,要有“细观察,勤积累,提纲先行,百改不厌”的习惯
在写作文时,有的同学总觉得没东西写。这是对生活观察不仔细、积累不勤的缘故。要有东西可写,首先就要善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素材,建造好作文材料的“小仓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备好写作的材料。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这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在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
写作前要列好提纲,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篇章结构的安排,样样都要心中有数。正如造房子,施工图纸、建筑材料一应俱全,才能按时造好。写好文章后,要认真地读一二遍,甚至三四遍,从文章的内容到表达方法直至标点符号的应用都应作全面、认真的检查,根据需要及时增减、调整、润色。有条件时,还可以采用向别人征求意见、写好后放下来“冷却”几天再行修改等方法。此外,有的同学不大尊重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习作随便乱丢,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保存好自己的习作,不但可以看到自己写作水平提高的轨迹,从中悟出许多有益的经验与教训,而且那一篇篇充满自己影子和感情的习作也正是一座可以提炼出许多写作素材的“小仓库”。
以上,着重谈了作为一个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所应具备的良好习惯。下面再谈谈怎样才能培育起这些良好习惯的问题。
1、要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应当做到“四勤”:勤于观察,勤于动脑,勤于动口,勤于动手。我们要教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观察”,不是简单的“看”,而是要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所谓“勤于动脑”,就是无论读书看报还是听讲作业,都要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积极的质疑解疑,这对于活跃思维、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很有作用的。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一个人“说”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学习语文,不仅要会听会读,而且要会说会写。这就要求我们“勤于动口”,培养自己能说会道的能力,养成用普通话交谈和朗读的习惯。在朗读或交谈时,发音要准确,语气要流畅,语调要有起伏,感情要真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平时主动寻找机会,在朗读、复述、会话、讲演、讨论等语言交流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要“勤于动手”。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各种感官的协同配合,可以提高思维效率。将“动手”真正融于学习的每个环节中去,该翻字典的翻了,该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的做了,该记的记了,该写的写了,那么,许多知识的积累,许多良好习惯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
2 、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有恒心。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一文中所说的:“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好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这就告诉我们,好习惯是靠恒心,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
3、还有一个,好习惯是在不断的纠正谬误中养成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在书面造句和回答问题时句末不加标点符号的情况。小学生都懂得句末应加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但我们有的初中生却偏偏会忘记这一最基本的常识。还有许多同学在写“满”字时偏要写成上下结构,在写“奇”、“是”之类的字时偏要把中间的一长横写得特别短。任凭老师叫他重写10遍、100遍,下次还是写错。这就需要下一点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写错了,好习惯才算真正养成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5
浅谈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十分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列入语文教学的目的。大纲指出: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大纲先后有四十多处从听说读写诸方面提及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强调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惯性,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学习的空间,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使之终身受益,这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我认为,成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从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入手。心理学认为,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或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自动化”,从而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巨大的作用。中外教育家都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赫尔认为,如若缺乏内驱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的学习都归结为习惯的形成和习惯的巩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则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的观点,强调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呢?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学习。
如:有一个老师的孩子去上海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竞赛,带队的老师回来后很有感慨的说了一件事:那天在轮船上,晚餐后,同学们都在甲板上观看风景玩去了,过了一会儿,没经任何人提示,也没任何人要求,该做功课的时候了,那个老师的孩子就独自到船舱里拿出书本,旁若无人的开始学习起来——带队的老师感慨道:那就是习惯。
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呢?
1、查阅字典的习惯
叶老有句名言:“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宇词典等工具书在学习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指导,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还要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让学生们体会“无声老师”的作用。低年级的孩子初步接触工具书是字典,教师应极力下功夫,让孩子们把对老师的依赖部分转到字典上,让孩子们感觉到“无声的老师”给他们带来好处。比如,要求学生在课文预习时查生字词;在课堂上,字典是必备的,选择典型的字词当堂动手查字典,多音字,多意字,同音字等加入到字典行列,老师少说,学生多动手,再加入些比赛的形式(看谁的速度快,在字典上理解得多)重在习惯的养成;在课外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难以理解或者不会写的字、词,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查找工具书;对于低年级老师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要求学生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对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