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某一传统节日诗句有哪些?

快啊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
文学家。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文词清丽生动,意境简明爽朗。其诗在晚唐成就
较高。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2、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3、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4、遥指:指向远处。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
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
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
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
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注释](1)元日:阴历正月初一。(2)屠苏:美酒名。(3)曈曈[音“童童”]:形容太阳刚出的样子。(4)桃:桃符。古时习俗,元旦用桃木写神茶、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压邪。

[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鹧鸪天 七夕

宋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著有《小山词》。本词以宋朝关于鹊鸟误传使牛郎织女只有一天相聚时间的说法入手,先写鹊鸟误传的遗憾,后写分别的离愁别恨,指出牛郎织女虽有相会但终归是悲剧。

冬至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
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正不必抑此扬彼。此诗的佳处,正在于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霍松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5-20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中唐诗人韩翃描写寒食节下都城长安春光盎然的著名诗歌。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传统的节日,他起源于久远的春秋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寒食节已逐渐在人们的视野里消逝,现代人听到这个名词或许都很陌生。今天又到寒食节,虽然已没有任何的纪念、庆祝活动,但作为中华文明的传人,有必要在这个日子对古老的节日做一点简要介绍。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时间在冬至后的105天,也差不多就是清明节前一二日。相传此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先生而成俗。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因躲避听信宠妃谗言的父亲晋献公杀害,率部分臣属流亡列国。一路上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正当重耳既病且饿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自割股肉(大腿肉)供文公充饥。十九年后,文公归国成为国君,众臣争功,子推心灰意冷,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后来,重耳感念子推昔日之功而欲请回朝廷,但介子推坚决不出。无奈,文公用火焚山,希图他为保护老母必自山中而出避火,不想母子双双无处投奔,抱树而死。文公大悲,葬母子二人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以寄哀思,因此后来相沿成俗。不久这个主要在山西晋国故地流传的习俗就风行全国,禁烟食冷的做法一直保留到魏晋南北朝以后。

唐代,寒食节开始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节日内容由过去的单一的禁烟食冷发展成为包括欢宴、游园、、斗鸡、走马、蹴毱、击球、荡秋千等一系列娱乐项目的民俗活动。唐代官方规定,寒食节放假七天,大小官吏及军队将士都可休息。假期之长,在唐朝各节中位居第一。并且禁烟的传统习俗也丰富为由皇帝在寒食节的第三天对文武百官赐予新火,以为一年忙碌的开端。寒食节的热闹场景一直传到两宋时期近五百年不衰。东坡先生曾说“:“人生惟寒食、重九不可虚度”,并留下了有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可见这个节日在当时中国人心中的分量。

南宋末年,临安沦陷,蒙古铁蹄践踏中华近百年之久。为压制人民思念故国的感情,寒食节也遭到不可避免的冲击,遂一蹶不振。(怎么又是这帮蒙古野人啊?)明清两代虽不存在人为压制的情况,但唐宋盛况自是无法恢复。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寒食节因和清明相隔极近,在失去了众多娱乐性活动的烘托后寒食节逐渐和清明节和为一体,主要以祭扫先祖坟茔为主要内容,慢慢淹没在清明节的气氛下。

在现代,寒食节作为一个在古代就已沉寂的节日基本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目前仅仅在韩国尚保留部分民间春祭的习俗。如果说上巳节还有鸡蛋,端午节还有粽子,中秋节还有月饼这些食物作为节日象征的话,那么为纪念古代前贤而不用美食的寒食节,大概是不会再进入更重视感官享受的现代人眼中了。

即便这样,我今天在此介绍寒食节的来历,不是呼吁恢复这个古老的节日,而是要说明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应当连绵不绝。我们可以遗忘寒食节,但不可以遗忘介子推先生在危难时刻不顾自身,对待功名利禄崇高的气节。如果这些能够留存在我们心中,寒食节的外在形式也是无需保存的了
第2个回答  2007-05-20
清明节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节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3-21
清明节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节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4个回答  2012-04-1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