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为何又称为“殷朝”?

如题所述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夏朝中期,契的六世孙王亥通过进行商业贸易,使商的势力逐步强盛起来。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契的第十四代孙商汤灭夏后,返回亳都,以“商”作为国号,建立商朝。

第10任君主仲丁时,商朝的国都开始了频繁的迁移。至盘庚时,又将国都迁至北蒙,改名为“殷”,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此建都长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甲骨卜辞、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尚书》《史记》等文献称呼商朝为“殷”,这两种称呼并见于先秦的文献中。元明时代的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

扩展资料

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

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河南商丘)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史记》记载祖乙迁邢(河北邢台),迁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

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08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公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创立,商王朝经历17代31王。历经554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商代前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定都于殷,并固定下来,从此商朝也称殷朝。商朝建立后,从仲丁到盘庚的一百多年间,商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诸子弟争相代立的长期王位纷争。商朝历史进入中衰时期。为摆脱政治动乱和灾害困扰,商王先后五次迁都:仲丁自亳迁于嚣(今河南荥阳);河亶甲自嚣迁相(今河南内黄);祖乙居庇(今山东定陶);南庚自庇迁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迁殷(今河南安阳市)。盘庚迁殷是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走上了中兴的道路,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王朝结束了屡次迁都的动荡岁月,直至商亡再也不曾迁都,迎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盘庚迁到新邑之后,当时并没有把这个地方叫做“殷”,甲骨文中把它称作“大邑商”,商朝也不称为殷朝。周灭商后,为了表示对商人的轻蔑,便把商都附近商王的田猎区殷原这个“殷”地名称呼商人。于是,商朝也就称为“殷”或“殷商”。这座商朝王都在武王灭纣以后遭到破坏,逐渐废弃,成为废墟,故称“殷墟”。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汤灭夏后,因受封于商地(今安徽亳州),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因商朝最后首都固定于殷,故又称殷商。 甲骨文就是在殷墟出土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2-08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商朝最后迁都于殷这个地方,所以商朝又被称为殷商或殷朝。
第4个回答  2011-04-30
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安徽亳州),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因受封于商地(今安徽亳州),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