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审美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的位置和意义

如题所述

意义:
美育就是为建设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情操、信念,促使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美育,人的素质的全面开发,不能没有美育。而人又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这就要求我们在信息社会里需要更精致的审美眼光和更强的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而且未来人类社会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将有赖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所以,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审美素质。
(1)、审美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逐步增强的,是通过后天日渐积累形成的。[3]虽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由于人的经历、思想水平等个体因素的差异而使不同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也不同,审美情趣和品位也因人而异,甚至相差甚远。所以只有不断的使年青一代接受美的教育和陶冶,并且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才能提高他们自身的审美素养,从而来不断的完善他们的文化素质。
(2)、审美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美来追求并赋予深厚的情感时,他的道德信念才是坚定地,他的思想才是积极的、向上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生理年龄都处于待发展、待成熟阶段,然而这一阶段却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优良的品德、健康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审美素质教育对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
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并能从事各种活动,一切都是依赖于大脑神经系统的作用。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两个部分,而审美教育对智力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右脑上。有调查认为21世纪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思维与创造力。创造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大家知道,人的创造力主要靠人的大脑。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一个人聪不聪明,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则偏重于对左脑功能的开发,重语言轻体验,重理论而轻感性,重科学而轻艺术,致使许多人右脑功能未得到充分开发,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创造力方面,审美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因为审美教育是通过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使人在审美活动中,直接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展开想象,伴随着情感体验,进行品味和理解,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这种以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教育,对形体、明暗、色彩、空间的感应能力和表现能力,对于以后不管是从事美术还是其他别的职业都大有好处,而且对人的右脑潜能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对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04
人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俗世层面,柴米油盐酱醋茶。
第二境界:为事业而奋斗,最能够把个人价值与国家集体需要统一起来。
第三境界:为审美的、诗意的层面。人需要做事,但要有些诗意。
三者不可或缺互相影响互相联系。
第2个回答  2011-05-12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只有三个问题:美育的地位和作用;美育对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品格;美育与人生境界。
  一、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问题牵涉到很多方面,仅从一个方面谈。1999.3.5在全国人大会议,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德智体美”,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对21世纪将有巨大的推动。有三个理由。
  1. 德育不能包括美育。
  我国原来的教育方针是不列入美育的,把它视为德育的一部分或手段,认为美育没有独立的价值,这主要是受苏联的影响。美育与德育互相配合、补充、渗透,但不能互相代替,它们的性质、社会功用都有所区别。
  (1) 性质。
  美育和德育同作用于人的精神,引导青少年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德育主要是树立行为规范,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观念;美育则是通过熏陶、感发,“兴发”人的精神,激励、净化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德育注重理性、思想的层面,作用于人的“良知”,理性道德;美育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无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性格、胸襟等深层因素,在此层面德育是无能为力的。
  (2) 社会作用。
  德育强调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和规范,建立社会伦理、秩序、规范,避社会行为的“失序”。美育着眼于保持个体人精神的平衡、和谐、健康,使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促进理性和感性的沟通,使之协调发展。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人类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相脱离的现象:感性脱离理性使人变成动物;理性脱离感性使人变得僵死。现代社会追求功利、物质,竞争使人的精神压力增加,产生大量的心理疾病,而缓解这种状态更多的要靠美育,要在精神的深层施加影响。美育是通过精神和谐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荀子说:乐使人血气平和,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这在现代社会显得日益重要。
  现代社会的动乱,社会心理、情绪的因素显得越来越突出,有些社会动乱不是因为政治、经济原因。而美育发挥了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而社会安定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种区别和联系,在中国古代的有关理论中就有论述,认为德为“礼”的教育,主要建立“序”;美育为“乐”,内容为“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德育和美育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礼乐相济”,但不能相互代替。
  2. 加强美育是培育重新人才的需要。
  “重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此,美育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这可从三个方面体现。
  (1) 美育激发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
  审美的核心是要创造审美“意象”,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到最后往往不是凭理性而是靠直觉,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想象力的培养是靠美育。智育主要是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美育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孔子说:“诗可以观”,是指直观洞察。美育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发掘人的右脑潜能。
  (2) 美和“真”的关系。
  自然界形式美的特征--简洁、对称、和谐--启发人的联想和发明,很多科学家的发明往往由追求美的形式走向真理,“一个方程式的美比其符合实验结果更重要。”“发明就是选择,这要由科学美感来支配。”美感对科研发明重新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美感要由美育来培养。
  (3) 成就大事业,需要建立广阔平和的胸襟,这有赖于美育。人若心烦气乱、眼光短浅,必不可有所成就,做不成大事业。比如城市山水园林,能够拓宽心胸。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往往游历祖国的山河,为的是拓宽心胸,心胸小了是不行的,古代的“乐教”、诗教就是为了拓宽人的胸怀,认为豪杰、圣人的教育要通过诗教来“兴心”“荡浊”。
  审美是超越功利的,对人成就事业有很大作用,这已得到现代心理学的映证。除了智商(IQ),情商(EQ)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考试成绩高的不一定就能成就大事业。
  3. 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
  20世纪最后的20、30年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要求国家的经济、政府人员不仅要有经济政治的眼光,还要具有美学的眼光和文化的头脑。
  (1) 60年代以来,商品的文化、审美价值逐渐超过其使用、交换价值。
  名牌效应实际上是一种符号价值;人们挑选商品样式超过实际功用,实际注重的是审美价值。提高格调、品味成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大问题。我国的建筑、旅游、服装产业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格调低。例如北京的很多建筑物,往往比例、色彩搭配不对,产生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主要因设计人员基本修养差,包括政府部门和批准部门的人员素质。导致北京建筑整体的问题,贝律铭说,新建筑很难搞“古都风貌”。这是美学问题、文化问题,需要各级人员的文化修养。又如旅游业,我国的自然景观很美,但人为建筑和导游的素质太差。设计、管理人员的文化修养,包括流通部门、政府部门,他们的文化修养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2) 21世纪最大的产业有两个:信息产业(高科技)和艺术产业。
  目前高科技产业已被认识,但艺术产业还并未被认识。高科技的发展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并不同步,物质提高了,反而使人之间的关系冷漠。从筒子楼到单元房,使得邻居多年互不相认。而“数字化生存”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问题,这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必须要加上“艺术化生存”。到那时,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会更迫切,高科技要与高情感需求结合,艺术产品将会更被需求。现在已经产生工业产品向艺术产品转移的端倪。我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长期未受到重视,或仅限于低层次利用。21世纪的艺术产业将有广阔的前景,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由此可见,发展美育是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
  综上所述,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一个极好的契机。21世纪中国的复兴,要使人民发挥原创性和智慧;而哲学、史学、艺术的教育,正是可以激发人的原创性的教育。美育可以使我们民族在新的世纪为世界贡献一批大师。为在高科技、数字化社会中保持精神的平衡和社会安定,为使经济持续增长,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完全必要的。这是蔡元培先生(甚至可以上溯到孔子),提倡美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
  二、美育从多方面提高人的素质和文化品格
  美育的实施,不等于开设几门美育的课程,而应贯穿于全部教育环节中、贯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从两个方面谈。
  1. 空间方面,即整个社会生活。
  营造优良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别是大众传媒,其人文价值导向到底是什么。现在电视的影响面非常大,但其文化内涵、价值、格调都存在很多问题,它对下一代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从事传媒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理论责任感”。
  2. 时间方面,美育应贯穿人的一生。
  一生的教育应从胎教开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而大学毕业后的教育更重要,直至退休后的精神生活。美育对人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成几点。
  (1) 培养审美能力。
  美育培养对感性世界无限风的形式的感受,体育对内涵丰富意韵的感受。如果常用功利的眼光看待事物,会使世界千篇一律、暗淡;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则无限丰富。美育培养人体验人生的意义、价值的能力。这有别于科学的认识--发现本质规律,得到知识体系。美育是体验人生的价值,审美能力即体验人生的能力。
  (2) 培养想象力。
  (3) 培养创造的欲望。
  审美即发现,发现即创造。审美创造审美意象。郑板桥画竹有“眼中-胸中-手中”之竹的区别,这就是创造。艺术欣赏也是这样,心的过程也就是审美创造的过程。
  (4) 培养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
  美育可以使人了解美好事物的不可重复性、独特性,并了解美好事物对生活的意义。艺术作品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这是艺术不同于理论、政作品的区别。产生美感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因审美者的差异、更因作品本身的无限性与不确定性而起。
  (5) 培养对个性的尊重。
  科学成果是普遍性规律,是可重复的,而审美活动是独特的、一次性的,是独创、不可重复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个性不同,审美体验不同。美育培养广泛趣,培养宽胸襟和人文气氛。
  (6) 培养群体意识。
  艺术活动具有共同和社会化的功能,能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说:“诗可以群”,它可以培养群体意识,在现代社会针对人与人日益疏远的倾向,美育显得更加重要。
  (7) 培养宽广平和的心境。
  美育可以拓宽胸襟,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艺术有净化功能,可把过分极端的情感释放出来而达到平和。
  (8) 培养超越的精神。
  人的感性存在(空间、时间)是有限的,但有追求无限、永恒和自由的要求,这就是超越的要求。审美可以用自己所特有的方式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功能,可以超越生存的有限。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后来有很多人批评这个观点,认为“幼稚”,认为宗教除了认识,还有社会方面、人性方面和心理依赖等,仅用教育是无法取代的。人类发展有可能消除宗教,但人的精神的超越需求是永恒的,除了宗教,只有审美活动具有使精神超越的功能,这是一种积极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以美育代宗教”,就有了新的价值。
  八个方面,可归结为,美育是人(精神)的最高层面,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
  三、美育与提高人的人生境界
  人生是有限的,但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价值不同,构成不同的人生境界。表现在内在心理称为“胸襟”或“格局”。表现为言谈举止贼为“气象”。古代思想家强调,不仅要增加知识学问,更重要的是拓胸襟,提气象,升境界。北大老一辈学者称蔡元培先生有“光风霁月”的气象。除知识外,更要注重人文内涵,追求完美的人生。现在提倡学生的自由发展,但也要引导,价值有高低之分,要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价值。人生有三个层面:一为俗物层面,柴米油盐,这是人生存所必需的,还有如工作中的应酬,不可脱离。第二层面为事业,为国为家建功立业,可以是多方面的:科研、经商、艺术……,最昊能够把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统一起来。第三为审美的、诗意的层面。人需要做事,但要有些诗意。这个层面没有直接的功利,但是又是成就事业切实需要和不可缺少的。
  这三个层面应当恰当地搭配,不能把某个部分过分膨胀。只有事业的成功不一定就最完美。这三个层面也会相互影响。有时,事业的本身就具备了或可以上升到审美层面;审美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事业的成功甚至俗物层面的充裕。审美使人“脱俗”或“免俗”:振其暮气,荡其浊气。三个层面互现、互渗,从事业、俗物的层面可以看到格调和情趣。前两个层面依赖人生体验,美育的最高层面是提高人生的境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