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空间设计

如题所述

空间设计:空间设计专业是一个新的并不断增长的设计专业领域,主要通过空间组织、室内设计以及微观建筑体系结构去研究物理和社会的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作为适应现代人们社会、环境和经济体系的影响下将空间的定义更加模糊,它不仅跨越了建筑,景观,室内等传统建筑领域设计专业的界限,同时也将跨越服务设计以及公共艺术领域的界限。
可以说,空间设计关注的不再像传统室内设计的概念只关注于内部环境,而更多的是关注结合了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多个领域之间的流动关系,同时在从探究私人与公共空间的价值和理解上去发展以地点的概念去识别本身所具备的特性(例如历史和社会),并通过地点来思考人与空间的更多可能性。空间设计也从此涵盖了从大型区域性策略到内部空间的详细节点设计的多维尺度
作者:康石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30
空间设计是指房子装修完毕之后,利用那些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与家具,如窗帘、沙发套、靠垫、工艺台布及装饰工艺品、装饰铁艺等,对室内的二度陈设与布置以及布艺、挂画、植物等等。 家居饰品,作为可移动的装修,更能体现主人的品位,是营造家居氛围的点睛之笔,它打破了传统的装修行业界限,将工艺品、纺织品、收藏品、灯具、花艺、植物等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理念。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295215.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5-03
空间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对空间的使用划分,在进行逐步的设计,首先实现其功能性,然后根据自己的创意灵感进行小范围的创新,我也是学这个专业的 有兴趣的话可以进我空间看看 也许对你有帮助 http://hi.baidu.com/498825236/home
第3个回答  2015-03-08
定义与解析空间
(1) 定义空间
从汉字文化角度分析,会意组词是其特点。就字面意义分析“空间”两个字,便可以基本了解空间的意义。汉语中的空间二字,“空”即是“无物”的意思,但此“空”还必须可“容物”,无物并可容纳物的“空”是空间的基本要素;“间”可以理解为“间隔”与“界线”,是对“空”的限制与限定,两个字组合,即是“空”与“间”两种事物的组合,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具有人能感知的“间”的空,即:空间是不包括任何物体的,有特定界线的范围。例如,花瓶的瓶壁与其内部的空,组合为花瓶空间;以墙体为间,可限定建筑空间;以无穷大为间有自然的宇宙空间。老子是这样注释空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则以为利,无则以为用。”[1]简短的语言,阐释了两类空间,器物空间与建筑空间,形象地说明了其构成与意义。有即是物,无即是无物,塑造泥土之形的意义在于无,是用特定形状的有限定无。具备无,特定形状的有就有了器物的用途。无是器物空间的基本要素,“有”可理解为“当其无”中的“其”之余,如碗状土坯去除中间部分的有,形成无。余下部分为碗壁—有,与其所限之无构成陶碗空间。碗壁(有、间)为人提供了便利(喝水),其限定的空(无)为人所使用(容水)。凿户牖的目的为室,在墙壁(有,间)上凿出门窗洞,空间就有了居室之空的意义与功用。墙壁即有,形成安全、挡风遮雨的屏障,内部的空即无,供人生活、活动。另外说明,门窗空间有定义居室空间的意义,有门窗则成居室,没有则不能成为居室。
(2) 空间的物理意义
从物理意义方面分析,空间是“有特定界线的范围”。一个矩形空间,是由其六个面限定的一个矩形范围;一个球体界面,限定一个球体空间。一棵草限定并占有了其本身范围的空间,草本身既为“空”也为“间”,两棵草限定了两棵草之间的空间,而此草只为“间”;广阔的草地限定了一片草原的空间,在此,“间”为所有的草,也可以是草地的边缘;一粒砂占据了一粒砂的空间,一堆砂占据了一堆砂的空间,连绵的沙丘限定了一片沙漠的空间;山脉占有山脉的空间,并限定了海洋的空间;地球占有地球本身的空间,并为世间万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空间的物理意义决定,空间不单指“空”,还包括“间”,即空与间组合为空间。所以,一切物体都有空间的属性,陶器、青铜器是空间,玉器是器物,也可以是空间;建筑、道路是城市设施,也是空间;列车是工具,也是空间;地球既是物体,也是空间;森林既是林木,也是空间。于是乎,一切既是一切,也是空间。
(3) 空间的形式与性质
由于间的性质不同,空间可分为“实体空间”与“虚空间”两种形式。所谓实体空间是人体能感受到的范围,即以实际物体为间的空间。一个空纸箱的内部为一箱形空间,其中“纸箱”即为“间”,限定了箱体内部的“空”,形成一箱形范围—箱形空间,这种空间有实体的箱形的“间”,是能被人感知的,所以可称之为实空间。一个实体箱形物体内部没有(人能感知的)“空”,就不存在空间,但是它占有一个箱型的空间,同样是实体的“间”所限定的空间,也属于实体空间。如建筑空间(包括墙体所占空间)、山体空间等。几何学中的模型,无论立方体、圆柱体或球体,都定义了一个由虚的“间”限定的空间,是人的意识所能及的范围。人的意识可以任意地建立“无纸”的箱形或任意形的空间。这种空间基于意识,无需实体的“间”,而是人的意识所构建的虚的“间”,可称之为虚空间。客观上,虚空间是一切物质存在的基础,没有虚空间,物质便无处可存。世间万物存在于一个无形的、无限的、没有实体的“间”的范围之中,所以宇宙空间为虚空间,任何实空间都包容在这个虚空间之中,是以“间”—物体,从“空”—虚空间中分隔出的,人体所能感知的特定范围。
空间具有物质与非物质属性,空间是可数的、可量化的。物质性的间限定的空间,具有物质属性,非物质性的间限定的空间,具有非物质属性。而组成空间的空即无,也具有非物质属性。“范围”有大小之别,也可以是任意不同的个体,所以空间是可以量化的与可数的。两座山体空间有大小之别,三座城市空间规模也有大小之别。实空间可量化,虚空间也可量化,在一个三维的坐标系内,可以建立一个、两个、三个、任意个任意大小的、任意形状的虚空间。
(4) 空间的形态
空间具有物质属性与非物质属性两方面的意义。就空间形态而言,空间的形可以是物质的,而空间的“态”或形态必然是非物质的,是空间的非物质性的表象。
任何物体都有它的形状,形体,所谓形状或形体既是指空间的“形”。一个圆形的玻璃杯,即是玻璃的“间”,限定了一个杯状的空间,同时玻璃杯也占有一个杯状的空间,“杯状”就是对此空间的形的描述。所谓“板式建筑”、“塔式建筑”,“高层、低层建筑”是对建筑空间的形的描述。而“南十里四十二步五尺,北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是对古城空间的形的描述。实空间的“形”由“间”确定,“间”为特定的物体,因而,空间的形即是物体的形,物体占有与限定空间,空间依物表形。虚空间在人的意识中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脱离人的意识,虚空间便是无形的。建立虚空间的形,是人类认识空间与创造实空间的基础。我国在古代便有“内心之动,形状于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等论述,指出了形与神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形与态之间的关系。所谓“态”,是人对于“形”的感受,是形作用于人的意识的反映,形是态的基础,态是形的表白。“山崖迎面压来,高得像就要坍塌下来似的咄咄逼人”是形对人的展示,以及人对山崖形体感受到的“态”的描述;“重重叠叠的高山,就像一群喝醉了酒的老翁,一个靠着一个的沉睡着,不知几千万年了”是对群山的“形”所表达的“态”的描述,源于自然空间的“形”所表达出的“态”,是人对自然空间的感受。“北京的高楼气势恢弘”是人对北京高楼大厦的“形”所感受到的“态”的描述;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邯郸古丛台的壮观,这是古人对古建筑群的“态”的描述。“凤凰是一座温柔、祥和、宁静的小城”,“丽江是一座幽静的小城,和谐的小城”是人们对城市的“态”的描述。这些描述,都源于人对于空间的“形”的认识、理解与感受,也可以说是形对人的表白。上述对空间的形态的描述,是由空间的非物质性所确定的。不同的空间的形,对人的感官产生不同的刺激,使人产生不同的意识反映,这种反映有其自然的、客观的、规律的一面,也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即有人的主观的一面。高层建筑往往让人感到挺拔、宏伟,低层建筑让人感到亲切、祥和,体量宽大厚重的建筑威严而庄重。同样,高层建筑会让人感到压抑,大体量的建筑也令人恐惧,低层建筑让人感到平淡无味。这种不同的现象,反映了事物的规律性与客观性,是人对事物认识的多重性所导致的必然。研究空间形态,就是研究空间的非物质表象的规律性与客观的逻辑关系,目的是满足人精神上的需求。
(5) 时、空、物的相互关系
时、空、物三者的关系方面,辞海中注释,“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相对论的提出和得到证实,更表明空间和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何理解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何清晰地解析这种关系,对于理解与设计空间,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1)物与空组合为空间,空间包容物体,物体显化空间。实体空间都是有特定界线的,由物体限定或占有的空间。空间依物限定,就必然依物界定与定义,所谓建筑空间、道路空间、城市空间等,表明了物体的空间意义与属性。物体可谓空间的形之母,没有物体,只有空,也就无所谓空间形态,所以当人看到物体时,等于看到了物体限定的空间。就此意义可以说,地球既是物体,也是空间;森林既是林木,也是空间;建筑既是建筑,也是空间;城市既是城市,也是空间;一切既是一切,也是空间。这样认识与理解空间,使物体与空间内在的、本质的物理关系得以显化、明了。
2)从物理意义方面分析,“时”与“空”具有相似的本质、意义与性质,都可以进行间隔、划分,成为有特定界线的范围,而物质就是间隔与划分者。如物体由A状态运动至B状态,间隔出A—B之间的空,划分出A—B的时间段。这种关系,反映出物与时、空的相互关系。我们的祖先应该认识到此关系,所以汉字的“时”与“空”都与“间”—物组合为词。这种组合,体现出空与时都是可间隔、分隔的事物,被分隔的时与空,成为对人类具有实用意义的事物。
3)物质存在于空间中(广延性),其存在的过程为时间(持续性),三者的基本关系可以说是如此。从物理学角度理解三者内在的联系,空与时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与过程。无论相对的、绝对的静止与运动,空间可体现物质运动节点的状态,即物质在空间中的位置、形状以及存在的形式;时间可体现物质的运动过程,即物质运动过程的某个阶段;空间与时间相结合,可体现物质运动的节点与过程的集合状态,即物质的运动轨迹。可以这样理解,时间与空间都是由物质界定的事物,并用以描述物质本身。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M]. 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1
原文摘自《节点控制主导的城市设计方法》 曲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