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数学要怎么开始复习

我现在处于一种,看答案我看得懂,看视频课也看得很开心,但是要我自己做,真的无从下手的状态,怎么办才好

对于2021年参加考研的考生来说,一个全年明确的复习计划相当于海上的灯塔,照亮前方的道路。下面学姐给大家分享2021考研数学全年复习规划,希望对于2021年的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参考书目

考试大纲

历年试题

《高等数学》同济版:讲解比较细致,例题难度适中,涉及内容广泛。

《线性代数》同济版:轻薄短小,简明易懂。《线性代数》清华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浙大版:基本的题型课后习题都有覆盖。

二、 复习计划

1、第一阶基础:夯实基础,全面复习(3月~6月)

学习目标:系统复习基础阶段。吃透考研大纲的要求,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大纲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数学思维,掌握一些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为下一个阶段的题型突破做好准备。

复习建议:这一阶段主要的焦点要集中精力把教材好好地梳理,按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对应章节全面复习,另外按章节顺序完成教材及相应的配套练习题,通过练习检验你是否真正地把教材的内容掌握了。

2、第二阶强化:熟悉题型,前后贯通(7月~9月)

学习目标:提升解题能力阶段。大量习题训练,熟悉考研题型,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分清重难点,让复习周期尽量缩短,把握整体的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定理公式和解题技巧。

复习建议:对考试重点题型和自己薄弱的内容进行攻坚复习,达到全面掌握,不留空白和软肋,让训练达到或稍微超过真题难度。通过真题训练,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和技巧,达到实际考试的要求。

3、第三阶模考:查缺补漏,模拟训练 (9月~11月)

学习目标:套题、模拟训练题阶段。练习答题规范,保持卷面整洁,增加信心,练习掌握考试时间的分配,增强临场应变的能力,要对自己前两个阶段复习中出现含糊不清,掌握不牢的地方重点加强。

复习建议:考生要做到:

Ⅰ、通过做题进行总结和梳理;

Ⅱ、复习教材和笔记进行必要的记忆,对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定理进行记忆,尤其是模糊的公式要重点记忆;

Ⅲ、开始进行模拟试题或者真题的实战演练。

4、第四阶:点睛强化记忆,保持状态(12月~考试前)

学习目标:查漏补缺,回归教材。强化记忆,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复习建议:多看之前做过的真题,并将自己整理的笔记或总结的重点习题再仔细查看,加深记忆。在此基础上,按照考试时间去做一些强度不大的模拟题或真题,保持手感,以免在考场上思路断电。同时还要调整心态,积极备考。

三、 建议学习时间

每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数学的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故建议考生将数学复习时间安排在每天早上9~12。每天至少应安排2.5-3个小时来复习数学,其中基础阶段要用1.5-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掌握概念、定义等,用1个小时左右做习题巩固。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同学建议每天再加1个小时的复习时间做习题并总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8
基础是决定性的

基础复习以数学教材和课后习题为主,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定理等。从近十年到十五年的考研试题中发现,考研试题主要原则是考察基础,基础题目大概占据80%,真的要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的偏题、怪题、冷门题比例很少。极 限、导数、不定积分是需要牢固掌握的基础,后面的定积分、一元函数微积分学的应用、中值定理、多元函数微积分等内容,可以看成是前三部分的具体应用。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依据考研大纲和历年考研试题,把握好考试的重、难点。

No.2

练习是核心

光看题、不动手练习是误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容不得半点纰漏,在还未构建起整体的知识框架前,一带而过地复习,往往把握不到重、难点。只有勤加练习,规范答题步骤,才能提高解题和运算的熟练程度。三个小时的考试,本身就是对计算能力和做题速度的考查,而且阅卷都是按步给分,怎么在考场上分分必争,都要通过自己日常练习过程中不断摸索。

一些学生复习时,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主要体现在单纯看书、看例题、听课、看别人分析的做题方法和步骤,主动学习能力差,往往投入多,产出少。在做题时,一定要多思考,自己多动手做,不要急看答案解析。这样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控,也容易查缺补漏,长此以往,才会具备独立的解题能力。练习时,注意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性。

No.3

做题步骤每一步都清楚明白

看书做题必须明白每一步是为什么,不懂得问题可以请教研伴或者你认识的学霸或老师,实在不明白可以在旁边标注,也许下一轮复习再看时就想通了。这样看书的确会很慢,但是学得很扎实。后期做题时你就能体会到前期扎实打基础复习的好处了!

No.4

保持清醒的思考

一轮复习中复习数学教材时,做课后习题一定先不要看答案。包括教材的章节习题和复习全书的例题等等,切勿看完题目就看答案,给自己留时间思考。

拿出“做不出来誓死不看答案”的决心,和一些数学大神交流后发现这是他们的共性,既然是大神们的共性,那必然有可取之处,就像发现身边诸多英语口语很棒的大神都爱看美剧,于是想练口语多看美剧自然是有帮助的。

一些小伙伴像看小说一样全书,扫过题目和答案一页页翻过,貌似效率很高。但看完之后把书拿开,会做的题目又有几道呢?

不排除个别大神有特
第2个回答  2019-12-20
前期是这样的,看了感觉都懂,但是做题做起来就比较难,所以前期不要慌,不要赶进度,慢慢啃!
第3个回答  2020-03-01
强烈建议用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历年真题解析(一家之言),质量真的很高,660看自己情况,当然王李的教材也不错,毕竟王式安曾是命题人。同学们可以搜搜王式安的概率,李永乐的线代视频。每个老师都有每个老师的技巧方法特色,各取所长,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关键是你有没有学到东西。高数赵达夫讲的不错,人也比较耐心、细心,知无不尽,尽量帮你把握每一个细节,国内人品这么好的老师很少了。丁勇比较喜欢给你讲一些技巧和方法,可能细节不会把握特别多。铁军讲线代和概率,也不错,逻辑好比较容易理解,课堂气氛也活跃一些。我不想强调一部好的、高质量的习题集有多重要,懂的人自然会懂。

当然数学全书最好的和最不好的一个地方就是:全。全的好处就是当你觉得有些题型不会做的时候,翻开书找一找,一般都有答案的。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买本数学考纲,二手就行,九几年的都行,以后可以留给你儿子、你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д・)ノ也可以去下载,英语就不建议下载了,也没得下,每年不一样毕竟,最好买一本,政治买了没用。

数学复习最在乎的是什么?高效!

高效不是你做了多少题,也不是只做了某些题,是你有没有看出一些规律进行有效的复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