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始建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13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明朝共有16位皇帝,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葬于南京钟山,建文帝朱允文不知所终,景泰帝朱祁钰葬在京西金山,其余13个皇帝都安葬在这里。

各陵既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有一个总的陵区入口和一条神道。整个陵区约有40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正门大红门开在南端,在各山口、水口处建关城和水门。大红门前有一座五开间的高大石牌坊,东西通宽33.6米,高10.5米,为中国最大石坊,也是整个陵区的标志。经碑亭向北即进入长约1060米的神道,两侧立石望柱和巨大的石象生18对,相向而置,其中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共12对,文臣武将等3种立像共6对。神道尽头为石柱组成的牌楼式棂星门。神道北段有支路,通向各陵。长陵是十三陵的主陵,在其左侧建有景陵、永陵、德陵,右侧有献陵、庆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定陵、昭陵、思陵。13座陵墓规格大同小异,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8公里。

十三陵中已对游人开放的是长陵、定陵、昭陵,近年来又重修了永陵。其中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建成于永乐十一年(1413),朱棣的徐皇后(明大将徐达之女)先葬于此。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在北征回师途中死后,便同葬该陵。长陵距今已有590多年的历史,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位于天寿山南麓,坐北朝南,在形制上完全模仿朱元璋在南京建的孝陵。整个陵园用围墙环绕。分为三个院落,最前面是陵门与凌恩门组成的第一进院落;第二进院落中坐落着长陵的主要祭祀大殿凌恩殿;第三进院落里有明楼和宝城,在宝城下面才是明成祖的地下墓室。凌恩殿是祭陵时行祭祀典礼的处所,明嘉靖年始定此名,意谓感恩受福。该殿与故宫的太和殿几乎建于同一时期,比太和殿稍小一些,面阔9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坐落在绕以汉白玉护栏的高约3米的三层石台基上。大殿柱、梁、檩、椽和檐头等全由名贵的楠木制成,而且殿内的32根巨柱用的都是整根金丝楠木,直径最大者达1.7米。据说,当时光是从产地将这些巨大的楠木运到陵园,就用了五六年时间。宝城为一砖砌圆形城墙,直径约340米,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明楼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一座碑牌,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因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内葬16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

长陵的墓室至今没有发掘,但从定陵我们可以见到明陵地宫的基本风貌。定陵在长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神宗帝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寝,陵园规制仿照长陵。万历十一年(1583)朱翊钧趁祭陵之便,在天寿山亲自选定陵址,确定建陵规制。次年动工,历时6年才建成,规模较大,但是地面上的建筑几乎破坏无存,只剩下后面的明楼与宝城两部分。定陵地宫位于宝城下面27米深处,全部用石料建造。地宫的平面布局基本上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由前、中、后殿及左右两间配殿组成,5个墓室之间有通道和石门相连。前殿相当于宫前广场,没有任何摆设;中殿相当于正殿,三个用汉白玉雕成的宝座呈品字形排列开;后殿称为“玄堂”,相当于寝殿,放置着明神宗和两位皇后的棺椁;左右配殿无任何随葬器物。后殿为地宫中最大的殿,长30.1米,宽9.1米,高9.5米,在这里发掘出了3000多件随葬品,有皇冠、金壶、金爵、凤冠等。其中皇冠和凤冠最引人注目,皇冠通体用极细的金丝编结而成,冠顶为二龙戏珠;凤冠上镶有宝石100多块,珍珠5000多颗。

昭陵位于定陵西侧的大峪山麓,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在明十三陵中位居第九,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戴鲦和他的三位皇后的合葬墓。昭陵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建筑,现存有完整的潴恩门、潴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明楼、宝城等。在潴恩门前的碑亭内有一座无字碑,由一石龟负着,空白无字,可能因皇帝功过难评之故。民谚道:摸摸乌龟头,一生不发愁;摸摸乌龟腚,永远不生病。因此,游人到这里都喜欢摸一摸石龟。

永陵位于长陵东南阳翠岭下,是明世宗朱厚聪和他三个皇后的陵寝,其规模虽比不上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永陵有三进院落,享殿七间,两庑配殿各九间。其主要建筑明楼为十三陵建筑之冠。清初学者王源曾赞其“玖瓅磷磷烂烂,冰镜莹洁,纤尘不留,长陵莫逮”。明楼的墙垛、斗棋、飞椽、檐椽、额枋、宝城垛口和两侧通道均用石料,至今保存较完整。享殿惟一残留的一块陛石,上雕龙凤,栩栩如生,是明代宫殿雕石的杰作。

除了明帝王的陵墓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七座、太监墓一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还筑有10个关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1785—1787),清廷曾对十三陵的主要建筑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茸。民国建元后,1935年北平市政府又修茸了长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对长、献、景、永、昭、定、思七陵和神道建筑进行修茸,并成功地开发了定陵地下宫殿。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将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