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裂陷构造演化及其对岩石建造和铀矿化的控制作用

如题所述

本区进入白垩纪后,由于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由挤压环境开始向拉张环境转化,这就导致地慢的开始上拱和小型断陷盆地的广泛发育,并伴随着中基性火山活动,从而形成了规模不大的,充填着中基性火山岩夹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的断陷盆地。在第一个火山活动高峰,即建昌期或花吉营期火山喷发的后期,又发生了一期广泛的亚碱性中基性次火山岩侵入活动。本区进入喜马拉雅期后,由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板块俯冲作用的停息,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华北裂谷系的发育,本区处于强烈的拉张环境,地壳减薄,地慢上拱,沿深断裂有强烈的幔源基性火山活动发生,在研究区西部和东部的中新世汉诺坝玄武岩即是该期的产物,这是区内一次重要的热事件,导致本区发生一次重要的热叠造型铀-多金属矿化作用,这是本区第二次重要的成矿作用,以脉状充填型高品位铀-多金属矿化为特征,根据本区已知矿床、矿点的矿石同位素年龄测定资料,该期矿化在本区具有普遍性。这也充分显示深部幔源热流体在形成本区富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说晚侏罗世断裂-喷发带主要为NE向展布的话,早白垩世的断裂-喷发带,除继承NE向之外,则出现NNE向、NW向和SN向的展布特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