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世纪中西方之间的差异?(政治 经济 文化)

1500左右字数,快帮 帮 我,谢谢!

1、政治差异:

中国高度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西欧王权开始膨胀,逐渐压倒教权,向统一的民族国家发展。

2、文化差异:

中国处于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只准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只准用儒家经典解释,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题限于八股文体,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西欧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作用,鼓励发挥人的创造力,反对宗教神学,重视科学实验。

3、经济差异:

中国封建经济的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很少需要商品交换,在对外贸易上交流很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闭关锁国。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较快,以英国、荷兰等国家为代表,由于资本主义对商品经济的要求很高,所以西方国家注重对外的贸易。



扩展资料:

十五世纪以后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生产力水平:中国是自然稳定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体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较高峰,严格控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的统治,实行重农抑商之策,以农为本,抑制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思想文化 ;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压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用程朱理学等传统儒学来主宰人们的精神世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造成人们愚昧无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30

十六世纪前后的中国与西方的比较。

中国:

政治: 封建、中央集权。

经济: 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

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反封建和民主思想出现。

西方:

政治: 封建专制。

经济: 重商主义,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

对外政策:大力拓展殖民地。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15世纪中西方差异:

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及新航路的开辟;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资本主义的萌芽。

政治政策:欧洲鼓励商品贸易,制定及完善专利法;中国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欧洲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极大的解放的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蓬勃发展。中国程朱理学成主流思想,自然科学发展缓慢。

教育:欧洲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普遍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的独占,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新学校,扩大了教育对象。中国有官学和私学及书院,目的都是应科举考试,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一、 中西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基础不同。

中国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则适应中国国情采取一元化,中国早期国家如夏商周无一例外都是君权合—的一元权力结构。这种君主被奉为神一样的地位并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权力结构形式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形式的基础,并延续到封建社会结束。

在这样的社会中皇帝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利,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都由一个权力中心――君主所有。

西方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一直实行多元化,西方政治体制中几乎没有单一权力所属的独裁体制。国家的几项基本权利也都不是集中于一个人手中的。

古希腊城邦的例子是多元化的典型体制。孟德斯鸠巨著《论法的精神》中关于"权力分立"的观点可谓家喻户晓,成为西方社会共识,司法独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且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方面已形成了稳定的良性的社会模式。

政治体制建立思想的不同形成了中西在政治局面上表现为一统天下和分立主义的不同。

我国的汉文化发源于西北和中原地带,自然环境适宜于农业,我国又是地处西北多山,北部为大沙漠,东南面临大海,影响了对外交流,这就决定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而西方国家的文化大多发源于海洋附近,人们面对大海,以海为生,较早从事海上贸易,因此在文化形态上比较开放。其次是中西方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都是自然经济形态。

这种方式是以自给自足为经济特征的。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商品交换的存在,但是由于传统的政治上的重农抑商,使商品经济在我国一贯受到压抑。所以我国的古代文化基本上是自然经济下的农业文化。而西方虽然也经历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较早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不同于中国臣民文化的公民文化。

再次是中西方的社会政治生活结构。社会政治生活是一个民族政治文化的直接基础。在我国古代,奠基于以小农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同时,血缘关系长期影响着我国社会,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中长期保留了专制思想和家族观念,人们对君权的认同,清官思想的保留,家长作风的存在,都是其表现。而在西方君主立宪制或三权分立的国家中,人们敢于冲破封建的束缚,呼唤理性和人的自由。

二. 中西传统思想文化不同。

我国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天下”认识。

首先,中国寻道,西方穷理。中国自诸子百家起都致力于“道”的求索,最终形成了儒家主流政治文化的治国之道和做人之道。而源于希腊文化的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在政治思维路向上是追求科学理性,其对政治科学的形成和理性价值观的确立,对于现代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有很大的意义。

其次,中国对治国之道的探寻和西方对国家本质的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中国历来关注治国之道,追求德、礼、政、法的统一结合,强调以民为本。

中国古代由君主总揽国家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大权,对臣下和民众享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君主专制下的权力结构也决定了人们的相互关系,唯上、崇上意识突出,形成了官贵民贱现象,培植了等级森严的官本位制和特权制。

而这种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

扩展资料:

1640年——1840年间,中西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840年,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爆发。这二百年间,中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

政治方面:西方英法美等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加强。

经济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由实行重商主义发展为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了工业革命,其他国家也相继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蒸汽时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始终没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

军事方面:中国军纪败坏,军备落后。西方国家已经利用蒸汽汽船征服世界。

思想方面:17—18世纪,欧洲出现启蒙运动,并对北美产生了重大影响,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天赋人权已写进法律文件。中国严格控制思想,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只是昙花一现,西学东渐很快终止,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国际关系:西方国家加紧殖民扩张和争夺,由殖民掠夺为主,发展为以商品输出为主。广阔的海外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斥世界先进文明,背离了世界发展的进步潮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