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开篇在王熙凤与贾琏对话旁有一句脂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开篇在王熙凤与贾琏对话旁有一句脂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什么意思???
各位高人,帮忙分析一下。

  “钗黛合一”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最初是由俞平伯先生提出来的。庚辰本第42回总评: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便知余言不谬”。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钗、黛合用一图一咏,也往往被作为一个辅证。
  与“钗黛合一”一样,还有真、假宝玉的问题。“真”与“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从书中可以看出,甄宝玉小的时候与贾宝玉简直是一模一样。可是,长大以后,似乎就转了性也许是听了警幻的劝,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而此时的贾宝玉,却已是“悬崖撒手” 了。
  在《红楼梦》的开头,就讲了一个由“石”变“玉”的“幻术”。宝玉乃神瑛侍者下凡;他身上所佩的那块通灵宝玉,原本是一块无才补天的大石头,却被施以“幻术”而变成了一块美玉。也许,这块石头“瑛”即为“似玉的美石”的命运,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宝玉一生命运的象征。
  庚辰本第22回双夹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如果说钗、黛是一人的话,那么真、假也可能是一人。“钗黛合一”和“真假合一”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小时候的甄宝玉和薛宝钗。所谓黛玉之死与假玉出家,也许正象征着人的一种变化,所谓“过去种种犹如昨日死”。贾宝玉变成甄宝玉“石”变“玉”和黛玉变成宝钗“木”变“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个是“幻术”,一个是“幻笔”,都表明了一个此消彼长、世事沧桑的变幻过程。
  因此,钗黛之争是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情感和理性等等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些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矛盾,是很有普遍意义的。“钗黛合一”就是这样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如果说从“黛玉”变成“宝钗”或由假玉变成真玉,是有些“理想化”的;但对于具体的某个人来说,这只是个程度的问题。“钗黛合一”或是“真假合一”,则更像一个真实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12
庚辰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家。丁亥夏。笏叟。】
看到这句脂批,对甄贾宝玉、通灵宝玉、神瑛侍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我突然醒悟。我翻看了一些网上的前人资料,编成此文,以供吧友共享。

 《红楼梦》在写贾宝玉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特设了江南甄(应嘉)府的贵公子甄宝玉,这是一个十分奇妙而重要的设计!但因为"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脂评),要到原80回后佚稿才正面写他,因此这个宝玉的本质规定性,作者的用意,他与贾宝玉的关系等等,便显得分外"迷离恍惝",令人产生理解的分歧。

确了“甄玉”是神瑛,那么再看115回,其时宝玉丢了通灵玉(假玉),“木石前盟”破灭,“金玉良缘”实现了;通灵玉(假玉)的丢失,象征着在贾宝玉这个“神瑛和顽石的对立统一体”中,顽石的主导地位岌岌可危,这个节骨眼上,甄宝玉跑来向贾宝玉宣扬“甄(真)玉精神”。这就是在“非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或浪漫主义)意义上的“送玉”。追问

我暂不希望讨论八十回后......

追答

这个问题可以有人会达到这样已经不错了 何况我又把这个截出来一点啦 找你那么说 谁还可以回答出来

追问

O(∩_∩)O哈哈哈~
莫急莫急,等等看,看有没有人等答得了......

第2个回答  2011-05-13
其实脂砚斋的原型就是书中的史湘云,现实中曹雪芹的表妹。
你可以从这点去考虑看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追问

这个我晓得,我看过周汝昌老先生的许多书,可这句话什么意思还不明白

第3个回答  2011-05-12
我们老师讲过,说有一种说法: 林黛玉和薛宝钗 其实都是宝玉的化身,真正的宝玉应该是黛玉和宝钗的合体。追问

WHAT???!!!
你说清楚一点......

第4个回答  2011-05-12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4138295.html,你先参考一下,这是别人写的,最后有些道理追问

可你注意到没有?那个链接就是我三天前的提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