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剑: 剑是中国古代的尖刃近战兵器,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剑身细长且两侧有刃,顶端尖锐。剑柄较短,便于握持。通常配有剑鞘。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铁剑和钢剑出现。
2. 矛: 矛是中国古代用于直刺和扎挑的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用金属制作,矛柄多采用木材、竹子或藤条,也有用金属制成的。矛的长度通常在1.8-2.7米之间,有的甚至达到4米多。矛头一般长约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由石头或兽骨制成,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的矛头。
3. 戟: 戟是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击功能合为一体的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用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质或竹质。戟的长度可达3米多。戟既可以直刺和扎挑,也可以勾击和啄击,是步兵和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的戟是青铜戟,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铁戟出现。
4. 刀: 刀是中国古代用于近战砍劈的单兵格斗兵器,由刀身和刀柄组成。刀身狭长且刃薄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刀的种类繁多,包括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装备之一。早期的刀为石刀,之后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5. 匕首: 匕首是一种短小的类似剑的兵器,由刀身和刀柄组成。匕首的长度大约在20-30厘米之间,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便于隐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兵器之一。
6. 戈: 戈是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子、木头制作,长度通常在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在商代至战国时期盛行。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取代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
7. 弓箭: 弓箭是中国古代以弓发射的远射兵器,具有锋刃。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通常由铜或铁制成,杆由竹子或木头制成,羽由鹰或雕的羽毛制成。弓箭是中国古代军队的重要武器之一。
8. 盾: 盾是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手持防护兵器,形状有长方形、梯形或圆形。盾的材料包括皮革、木材、藤条或金属等。大盾高约1米,宽约60-80厘米;小盾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
9. 铠甲: 铠甲是中国古代军队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备,由甲身、甲裙和甲袖组成,甲裙和甲袖可以伸缩,便于作战。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制造,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铠甲,能有效防御青铜和铁制兵器的攻击。
10. 火铳: 火铳是中国元代及明代前期的金属管状射击火器,由前膛、药室和尾组成。使用时点燃药室引出的药线,引燃药室内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石弹或铁弹射出,杀伤敌人。火铳是中国第一代金属管状射击火器,至迟出现于元代(约公元14世纪初),后普遍用于海战和陆战。
11. 佛朗机: 佛朗机是中国明代中期的火炮,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5至9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提高了发射速度。佛朗机原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
12. 鸟铳: 鸟铳是中国明朝后期的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由枪管、火药池、枪机、准星、枪柄等组成。使用时通过预燃的火绳扣动枪机,带动火绳点燃火药池内压实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枪管内铅弹射出,杀伤敌人。鸟铳原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年间由鲁密(今译鲁姆,位于今土耳其)传入中国,明廷遂仿制。最初仿制的鸟铳为前装、滑膛、火绳枪机,为近代步枪的雏形。口径约为9-13毫米,枪管长1-1.5米,全枪长1.3-2米,重2-4千克。弹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为明、清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装备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