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祈福之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感悟,我们去拜佛祈福,保佑事业的,学业的,平安的,健康的,但是重中之重是要看你自己,事业,如果你自身都不努力,学业,如果你自身连书都不看,也不思考,健康,平安,也一样,如果你自身不自律,那拜也没有,师傅常说一句话,修行看自己,做人做事看个人,菩萨是给你加持的,你如果努力了,菩萨会让你越来越好。

感恩:同行的一对母女,在等车的时候一直让我们在他的雨伞下面躲雨。以及同游客飞云对我这篇文的建议,以及老公的同学提点说要把当时的所见所闻拍照记录下来;导游小胡后来提供我参考的一些资料。

普陀一路祈福游下来,这篇文,写了删,删了又写,最后在这两天的断断续续中总算完成了此文。

一路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是慧济寺和法雨寺,珞珈山这三处,现在就针对这三处做一个祥解。

1.慧济寺:

初建于明代,由僧人圆慧初创, 名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僧人能积扩庵为寺,殿正中供奉佛像释迦牟尼像,左右是弟子阿难和迦页。

康熙四年,遭荷兰殖民者洗劫一空,后海疆平息后经康熙重金修造。后又经雍正扩建寺院规模,但文革期间,又遭大肆破坏后,后经方丈发愿,信男信女能积全面修复,重塑观音像,才有了现在的繁荣,又因坐落于佛顶山上,所以又名佛顶山寺。我们是坐索道上去,所以并不觉得难走。

下了索道,边上先是一些小摊小贩,都是买一些小挂件或手链等,而我也不落俗,站在摊贩前,听着他们说的金榜题名,招财进宝等,本来就是来求财求学的,马上就被忽悠进去了,我们几个人都买了好几样。接下来继续前行,走不远就看到佛顶顶佛,我想应该到了,而因现在疫情和不是周未的原因,人不是很多,我们虔诚跪拜后,就马上下山的,因为只有两天的时间,所以一个地方一个地方都有时间按排。

但是当我们下山的时候,看到众信男信女,三拜一叩的跪拜到三顶,而这1088个台阶,平常人如果走上去都大感觉吃力,而他们的这种诚心认人佩服。

2.法雨寺

前名海潮庵,位于普陀山风景区中部,地处普陀山白华顶,是普陀的第二大寺庙,法雨寺被参天古树包围,遮蔽,静谧,也尺显古寺的神秘。这次带团的导游小胡,起先不知道全名,后来拿行礼的时候才发现大家的行礼上面统一都贴着胡强强的单子,才知道他全名。

听导游解说,相传在1699年的夏至康熙皇帝带着一众随众来到南海普陀山朝拜游玩,登岛后,第一站去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济禅寺”,游玩出来后问普济寺的方丈,岛上还有其它可以游玩参拜的寺院吗,方丈支支吾吾回答说,有是有,但是路途比较遥远,在佛顶山山脚下还有一座非常有灵气寺院叫海潮庵,但是要翻山越岭,差不多要一个半时辰才能走到!

方丈话刚说完,没等康熙皇帝回话,旁边的随从大臣们就急忙说,现在天气这么炎热,山路那么难走,担心龙体受伤,希望康熙皇帝能打消前去的念头。但是康熙皇帝却认为已经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了,且现在还知道了岛上还有这么一座有灵气,风水又好的寺院,那肯定要去参观朝拜一下!这样才有诚心!

于是就从现在的普济寺步行到现在的法雨寺,走了一个半时辰,大汗淋漓的,刚到寺院门口就下起了小雨,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是出着太阳,下着雨,旁边大臣又说了,这个天气怎么这么奇怪,出太阳了,怎么可能会下雨呢,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寓意!于是康熙皇帝一行人赶紧跑到海潮庵里面请教里面的方丈师父,师父也是得道高僧,看他衣服穿着这么雍容华贵,就猜应该不是简单人,所以就指着观音象手里的净瓶和柳枝,说这是观音大师知道你要来了,给你撒的杨枝甘露,以示对你们到来的欢迎。

接下来导游又讲了一些祈福的重要事项,大家就开始去写祈福条,祈福孩子学业的,祈福全家合欢的,还有祈福姻缘的,其实这次出来,有一点让我挺惊讶的,以前在寺院里看到的都是妈妈和奶奶级的,但是这次出来看到的好一些都很年轻,看着应该只有20几岁,30几岁,其实这个我们只要以平常心看待,

听导游讲解完这段故事,看这一普陀山的一座座寺院,随着时间的洗礼,没有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落幕,而是随着时间的久远,却让大家更珍惜现在的一切更懂得保护文物的心。

3.珞珈山,是走上去的,可能是因为两天时间,已经有点走累了,感觉上去珞珈山有点累,但是,既然都过来祈福平安,学业,还是都去拜一拜,是报着这样的心态,而这里的寺院有6个,因为要赶3点的轮船回去,不然在这个即没有吃的,也没有住的,那可不是能开玩笑的,所以大家就急急忙忙的参拜完,赶忙下岛搭最后一班船回普陀岛。

两天时间,去了南海观音,普济寺,慧济寺,法雨寺 ,善财洞,梵音洞,珞珈山这次的祈福事业,学业,平安圆满成功。

最后以进入普陀看到的一句话结束: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

                                                                                                                                                                                                十年后的自己

                                                                                                                                                                                              2022年5月24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