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宫廷大象的来源,分布,用途,大象文化的影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导语:浅谈唐代宫廷大象的来源,分布,用途,大象文化的影响,与传统哲学思想、道教、佛教都有关联

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将观众的目光带到了繁华瑰丽的唐朝,我们借助这个话题来浅谈一下唐朝的大象。唐朝的大象不仅是宫廷中的仪仗之用,也不仅是观赏的斗象、舞象,大象早已融入了大唐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唐朝大象。

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 ,古代中国象也就是现在的亚洲象,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最北可达于河南省的北部。近代考古发掘,在泰安、邳县曾出土象牙梳和象牙筒,河南安阳殷墟中除了发现象牙碗、象牙杯、象牙梳等生活用品外,还出土了亚洲象头骨化石。

结合以上资料,再结合《周礼》中河南省古代称为“豫州”,“豫”是会意字,代表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预示着古象广泛分布于河南一带;而古代“豫州”与现代河南省地理位置并不完全符合,古代豫州泛指黄河流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大象曾经广泛存在古代黄河流域地区。只是到了周朝晚期,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原因,黄河流域已经很少见到大象了。

岭南地区及长江流域 ,战国时期由于气候变化,大象活动领域逐渐向南迁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亚洲象在我国的分布地区已经退缩到了长江流域的南部地区。

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在南北朝时期曾有广泛的大象分布。但是到了汉朝末期,亚洲象的活动领域已经退缩到长江以南地区;当时长江南岸的孙权送给长江北岸的曹操两头大象,对曹操来说已经是奇珍异兽了,可见在曹操统治的长江以北地区,当时野生的大象已经基本绝迹了,但在长江以南野生状态的大象也不多,否则孙权不会那么小气,只送两头大象。

云南省 ,随着黄河、长江流域的人口增多,林地不断被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再加上连年不断的战争,适合野生生产的环境越来越少,其分布区域逐渐向南缩减,到了宋朝时期广西和福建境内的野生亚洲象已经相继灭绝,到了明朝后期仅有云南一省有野生大象的存在。

总之, 在六千年的 历史 中,我国野象的分布最北能达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南达雷州半岛,东到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地区,西到云南西部的中缅边境线,此后逐渐向南缩小,现在只要云南地区有野象分布。

唐代的地理区域一共划分为15道,其中有野象生存活动记载的区域有4道,分别是 淮南道 、江南道、山南道和岭南道。这4道区域面积覆盖范围是相当大的,大体相当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整个地区。其中淮南道,包括十二州、五十三县,包括汉九江、庐江、江夏等郡。 淮南道 野象活动记录有:

文献中的和州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巢湖市和县,这则故事虽然是太平广记中所搜集的小说言者,难免有夸大杜撰的成分,但是动辄二百多头的大象,这样的数目也能说明当时野象之多。

江南道 ,涵盖古扬州南境,包括会稽、庐江、豫章、贵阳、汉丹扬等郡,以及长沙国、南郡、江夏等郡地,拥有五十一个州,二百四十七个县。关于江南道野象的活动,文献记录有:

文献中所提到的华容县,在唐代属于岳州巴陵郡,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洞庭湖流域一带。荆州其地理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湖北省中南部,荆山在唐朝属于襄州南漳县管辖,属于汉水流域,荆州本地的野象和放养在荆山南面的文单国所进贡的驯象当然不是一个品种,所贡驯象放养于荆山南面,说明荆山南面适合野象生存。

循州、潮州是指现在的惠州、潮州等地,雷州相当于今天的雷州半岛地区,在今天惠州博罗山境内有一座象头山,其山名的由来就与唐朝的大象有关。以上资料表明,在唐朝岭南道地区,大象分布很广泛,曾有人捕捉大象,争食象鼻子,并且以烧烤为主,象鼻味道肥而脆。

虽然唐朝岭南道、江南道、山南道、淮南道都有野象生存,但唐代地方土贡中,出现象牙的只有岭南道,这也说明岭南道一带为唐代野象生活区域最为集中地区。

唐朝大象最重要的用途就是斗象和舞象,这些象是被人类驯服的,为人类服务的驯象,这些驯象是唐帝国统治者 娱乐 消遣工具。虽然,唐代南方有许多野象,但长安城中生活的驯象主要有国外进贡的。

至于为何不用本国驯象而用外国进贡的象呢?笔者认为,可能由以下几点,首先,唐代本土野象的体积可能不大,进入宫廷后难以彰显唐帝国的威仪。其次,林邑等热带地区的国家,本身就有着悠久的驯象 历史 ,当地首领常常用大象来象征自己崇高尊贵的地位,这些王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宫廷象仪式,唐朝廷可以拿来使用。最后,这一点很重要,唐王朝以其强大的国力和开放的姿态吸引四方来华的外藩人,用异域朝贡的珍禽异兽来装点宫廷,更能彰显大唐作为世界中心的巍峨气象。

林邑国 ,领土范围大致在今天的越南中南部。从唐高祖李渊时期,林邑王就开始朝贡,到唐德宗时期一共进贡33次,其中有朝贡驯象的多达12次。《册府元龟》记载,开元元年,贡献象五只,开元十九年朝贡驯象四只。《唐会要》记载,在唐玄宗天宝八年曾一次性贡献驯象二十只。林邑国是朝贡驯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真腊国 ,领土范围包括现在的柬埔寨、老挝等地,在林邑的北部。真腊国曾在永徽二年贡献驯象。

文单国 ,由真腊分出去的国家,唐代宗六年,文单国王向唐朝廷朝贡驯象十一只,唐德宗十四年朝贡驯象三十二只,并放养于荆山之南。

瞻愽,也叫瞻婆,在兢伽河南部,《册府元龟》记载“瞻愽国遣使献驯象犀牛”。

南诏国 ,唐时西南地区一个政权,在文献记载中,南诏国共有26次来唐朝贡,其中《新唐书》记载,贞元十年,南诏国朝贡“象、犀牛、越眺统伦马。”

波斯 ,今伊朗一带,自唐太宗开始,波斯共派使者来唐朝贡20多次,其中天宝五年,进献犀牛与大象各一只。

总之,唐朝宫廷驯象的主要来源地区是印度支那热带地区,特别是文单、林邑等国居多。至于大象是怎么来的,走那条道路,笔者认为,有的是在使臣和驯象者的护送下,经过长途跋涉走陆路来到长安的。还有的经海上丝绸之路由船运抵到唐代港口,然后在转运到全国各地。

宫廷驯象用途,在唐代宫廷苑囿所豢养的大象,主要用作宫廷的仪象和玩赏动物。我们先来了解下仪象,就是在仪仗中使用的大象。我国在仪式中使用大象的 历史 悠久,由于大象身躯庞大,仪态庄严,能彰显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汉代开始在天子卤簿中使用大象左前导。

唐朝时,在官方颁定的仪卫制度中,虽未见仪象的具体说明,但从资料上来看,在宫廷仪式中的确有大象。在《新唐书》、《唐会要》等史料中都明确记载了大象参与宫廷仪式。

唐朝大象作为仪象的角色,虽然没有汉朝、晋朝那么突出,但在其他宫廷活动中,特别是 娱乐 表演中,大象十分引人注目。唐中宗还曾率文武百官游幸李隆基的宅第,在隆庆池上,结彩为楼船,让巨象踏之。到了唐玄宗时期,玄宗热爱音律舞蹈,每当宫廷宴会时,除了歌姬舞女外,身体硕大的大象也被安排在表演之列。

由此可见,如此巨大的动物,在唐朝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合鼓声,伴曲乐,温顺地舞动着庞大的身躯,这是一个怎样壮观的场面。唐朝宫内的舞象极可能是对外蕃国仪式的模仿,安史之前夕,唐朝舞象全部落入了安禄山手中,安史之乱后,舞象流散于民间,难觅踪迹。

大象除了在宫廷仪仗用或者做表演用外,唐朝对外战争中也使用过战象,曾有藩属国向唐朝廷请求战象兵马支援。

由此可见,唐军中战象不在少数,否则就无法支援他国,这些战象大多都是外藩朝贡或在战争中俘获而来的。张籍在《送南迁客》中写道“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这个海国在唐代南部近海一代,由此可见,唐代热带地区对战象的使用还是比较普遍的。

在唐代宫廷的驯象大多来源于外藩朝贡,而唐代本土象被猎民逮住驯养后,常常用于民间的豢养和使用。

以上资料都讲了民间唐人捕象,食用象鼻,尤其是烧烤,味道更佳。除此之外,云南豪族养象用来拉车负载重物,当时云南虽然不是唐朝领土,但从资料中我们也能推测到,在唐朝南方民间,人们会使用驯象来帮助耕作劳动。

大象在民间无论是用来驮物,运输还是耕田,都是劳动人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减轻人们的负担,这与宫廷驯象仅用于观赏 娱乐 以及仪式等作用是不一样的。

当然,大象在民间跟牛、马相比还是个稀罕物,远不如牛、马那样普遍使用,要将庞大的野象驯服为可供农用的家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民间对象的使用,主要集中在象牙上;南方的象牙是贡奉给朝廷的主要土特产。

唐朝历代统治者都热衷于珍藏象牙制品,象牙也是宫廷用作雕刻和装饰的材料。此外,象牙还有医用价值,医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使用象牙屑的外用药方。

唐朝尽管有少部分地区有猎食大象的行为,但是总体上是十分崇拜大象的,大象对唐朝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佛教、道教以及传统哲学思想中都少不了大象的身影。笔者试图从传统哲学思想、佛教、道教来阐述一下唐朝大象文化影响。

传统哲学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个象就是传统哲学的早期思维方式,也体现了古人看问题的角度,从整体上去把握,用联系的观点去把握,进而找出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规律。

古代自然哲学思想中,象是指事物的外表、表面、样子,天下万物都有各自的“象”,例如气象、天象等等,大象也被引申为自然规律、常理、大道。动物“大象”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精神文化和思维习惯中。

古代帝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也希望具有大象的“象”,怒而不发威使万国称臣;大象具有万兽之王的气场与道教结合起来,称为唐王朝具有大乘之象,异邦万国来朝的统治思想,逐渐融入唐王朝治国理念之中。

大象在佛教中体现 ,佛教认为佛祖是白象的化身,在佛教中,白象象征着吉祥、繁荣和权势,此外,佛教还认为大象支撑着天地,在佛教印章中有象背盖罩毯的图案,就源于这个道理。

在佛教中,认为大象具有类似于人的品质,机智聪明、仁慈宽厚、忠诚正直、信仰虔诚、稳重朴实等等。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迅速兴盛起来,在唐朝这个宽容的社风中,佛教更加盛行,而佛教中崇象的思想加深了唐人对大象的崇拜和喜爱。

大象在唐朝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大象成为一种吉祥物;唐人还认为大象能通神,是人类和神灵之间的信使,中国古代历代皇陵墓道两旁通常有石头雕刻的大象的塑像,这也与佛教中崇象意识有关。

道教思想中的因果报应思想也融入了象文化之中。

由此可见,人们将大象看成是正义的化身,公平的使者。

老子在《道德经》中引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句话来阐明“大象的”至高境界,这里想要表达的哲理是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的景象,才是事物最恢宏的境界。当然,这里的象,并不是指动物的大象,也不是事物浅层的形状和样子,而是道家哲学思想中抽象而深邃的“道”。

大象就是“道”,是统领万物运行变化的自然规律,这种规律蕴含在一切现象和事物发展中,我们只有掌握“象”,才能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新唐书》、《旧唐书》、《太平广记》、《宋史》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