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二战到现在的几十年里是如何发展的

日本从二战到现在的几十年里是如何发展的
有哪些这方面的书?谢谢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辉煌?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成长期(1955~197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3.过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 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 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4.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西方其它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 出台,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前川报告”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居于对日本战后发展史的了解,我们下一步就可以探讨促成日本经济辉煌因素了。各国诸多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的学者在考察研究了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后一致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成功无不与他们建设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它推动日本企业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营,使企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术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激励着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另外,日本在二战之后,由于美国首先提出了针对日本的“政治活动禁止法”,实际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军队提供武器和补给的财团与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国神民与军国主义思想,但是他们又以企业集团的形式重新复活起来,所以日本在战后在经济上得到迅速的发展,1980年,日经指数首次突破一万点大关,但是在1989年的时候,泡沫经济出现,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继位,史称“平成不景气”,90年代,美国又在经济市场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货率上升,由原来?USD:160YEN,到现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与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似乎没有受到多大的动摇,但是现在亚洲邻国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追赶他了,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产优质产品的时代,所以现在日本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威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战后近五年内就投资668亿美元来对日本自卫队进行武装,日本的自卫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强大的军队。这对于想控制亚洲主导权的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19
我记得我看过一本韩国人写的,具体说是画的书,叫做《漫画日本》,里面说的通俗易懂~

重视科技。日本一直重视发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在大力开发尖端科技的同时,日本特别重视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日本方面,全民发展的能动性达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全国以发展经济为已任,经济在战后的初期有较明显
第2个回答  2008-10-20
  权威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产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过在朝鲜战争中,在军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业复苏。以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做为起点后续的岩户景气、伊弉诺景气接续展开,在制造业为龙头下日本经济快速成长。日本的经济规模,1968年超过西德的GDP成为世界第2位。
  1973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陷入混乱,1974年经济增长率锐减,战后以来的经济高成长宣告终结。主要出口产品由钢铁转为汽车。1970年代后,日本长期维持巨额贸易出超,而美国在贸易上长期赤字。此后,根据广场协议,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导致经济不景气。1980年代后,因为金融环境宽松,景气持续强劲,导致股票价格和地价大幅攀升。即泡沫经济。
  1990年代,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地价)急剧下跌,受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的后遗症影响,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被认为是“失去的十年”。2002年后,在外国需求上升的拉动下,情况有所改善。
  尽管我们不喜欢日本,但不能不正视它的存在;尽管它之前停滞了十年,但它也曾用三十年时间从废墟中赶超美国。这就是日本,一个超级经济强国,一个追赶的标杆和充满争议的国家。
  以下为详细解答日本战后发展与我国的比较:

  有观点认为,1945年的日本的经济至少后退了20年。与新中国成立时的情况基本相同,因此,战后两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可比性。我们回顾一下日本近代化历史,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1603—1867 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消化。日本在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前,基本上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轻工业化的转型,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虽然倾向于军事用途,但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而中国基本上一直处于农业社会,直到建国时,民族工业都没有成熟。二战只是摧毁了日本的硬件设施,而并没有动摇其经济基础,而日本其时拥有高素质的富余的人力资源。

  时世造英雄-日本与中国不同的发展环境

  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得益于美国。由于国际政治中“冷战”因素,美国很快转变战略,着手扶持日本,战后初期美国为日本提供经济援助和贷款,对日本的经济复兴起到了“输血”作用[2]。在美国的庇护和监督下,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把追求经济增长作为新的目标,几十年一贯地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在长期保持西方国家最低的军费开支的同时,一直保持着西方国家中最高的经济增长率(直至1990年)。还有一个重要外部因素,日本依靠外力很快实现了民主改革,这为战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在日本陷入通货紧缩的时候,侵朝战争的“特需”,又给当时在经济上处于严重困境的日本帮了大忙,至少使日本在其战后的发展进程中赢得了10 年时间[3]。日本以相当小的代价加入了GATT,享受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实惠,由于共同对付前苏联的战略需要还使日本较容易地从美国引进尖端技术用于发展民生产业。

  而新中国一成立就陷入与欧美对立的阵营,直到1970以后才逐步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缓和关系,但在经济建设上很少得到外来援助,基本上是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遵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

  追赶策略-拿来技术VS拿来设备

  中日两国的赶超都采用了发展重化工业的道路。但日本是在具备相当工业化基础上的发展,而中国当时轻重工业均不发达。日本政府在赶超过程中对经济干涉程度相当高,通过政府计划和针对性极强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如,1946 年采取的“倾斜生产方式”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当时的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的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的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的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的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1960 年由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广大的民间企业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则有力地刺激了民间投资的增长。

  对于重化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日本采用购买专利或技术许可的形式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日本,使原有的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日本能把技术引进与自主的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良、提高,并能巧妙地博采各国技术之长,融合于本国的生产体系之中。日本实现了成功的技术引进,形成了“一号机进口,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即在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后,能够很快地将“物化”在机器设备中的技术消化为自己的血肉,用于制造国产机,断而又加以改进,使国产机进一步达到具有出口竞争力的水平)的良性循环,
  中国改革开放后,也引进了很多国外的东西,但重点是引进设备,特别是成套设备,日本除去在引进的最初阶段不得已将购买机器设备作为引进技术的主要手段外,日本长期坚持以购买技术本身(如购买专利使用权等)作为技术引进的主要手段,必要时只引进核心关键设备,而重点培育自己的技术配套能力。事实证明,同样是“拿来主义”,日本借模仿创新逐步建立了技术核心能力,在1980年代基本赶上了美国。而中国只建立了生产能力,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仍需要依赖国外。

  路径依赖-追赶型经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无论中国还是日本,作为追赶型国家,都面临着追赶之后如何领先的问题,中国目前还在追赶阶段,而日本仍没有彻底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仍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和教训。

  70 年代初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末期,日本在生产力、国民收入方面已经追上欧美,技术引进机会的减少,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但在国民生活质量、基础科学研究、综合国力等方面,日本比起美国仍然落后很多。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转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各种因素趋于消失。在资源方面,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引起资源分配的变化,使主导高速增长的、大量消耗资源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失去了继续增长的基础,从而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导致低生产率部门的工资也迅速增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费物价上涨。

  两次石油危机以后,西方经济进入了 “滞胀”阶段。在日美关系方面,日本日益成为美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对手。美国等技术先进国家对日本警惕的心理增强,极力维护知识产权,这也加大了日本猎取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追赶时代的结束意味着依靠引进模仿欧美先进技术来轻松取得经济增长高速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日本必须亲自开展高风险高投入的基础性、开拓性的研究,而不能照过去那样仅仅研究开发那些已被证明是可以实用化的技术。

  尽管日本政府明白,“从模仿外国技术的时代走向独创的时代”必须依靠自主的技术研发,而且于1980 年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长期以来,日本实行的一套制度是适应工业社会的制度,适应追赶时代的制度,由于日本人陶醉于深度干预经济以及引进技术进行模仿创新的制度已经很难调整,对这种制度疏于改革,导致产生制度“生锈”、“疲劳”以及由于制度因素而束缚经济社会
  1990年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阶段,日本尽管在工业化时代实现了对欧美的追赶,却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中表现出“不适症”,陷入形成的路径依赖,日本没能及时找到脱离制度锁定的对策,接着而来的日圆大幅升值造成的经济泡沫,使日本进入了停滞阶段。

  中国经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基地,但距离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在核心技术方面差距没有缩小。中国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国策,却没有摸索出适合的创新方式。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争

  日本的赶超结果曾引发了自由市场经济还是政府深度干预的市场经济孰优孰劣的争议。包括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也在怀疑,日本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和在产品上的竞争力,是否意味着日本式的政府引导比美国的放任自流式更优越。

  这个争论在上世纪末渐渐平息了,因为日本的追赶过程结束后是漫长的停滞,展现出这种模式不利的一面。而美国仍没有被日本超越,其自由经济赋予的创新能力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当日本与美国在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小时,日本的模仿创新失去了方向,进入第一阵营的日本,需要放弃这种创新定式,去引领世界技术进步的方向,但是日本没有做好这项准备。日本的企业习惯引进后的应用创新而不是原始创新,企业对于政府的引导形成了惯性,日本式的经济模式没有培养出企业的创新能力。

  美国企业在日本追赶过程中,确实在很多具体产品上败给了日本,但创新的基因从没有受损,这种不依赖政府力量的自由经济给了美国企业更强健的体质。美国与日本在经济管理上的差别,并不是表面上看这么明显,不是有没有采取产业扶持政策上的区别,而是两种理念的本质性区别。

  在两者之间如果能较好的取得平衡,需要哲学高度上的智慧和操作上的灵活。美国的问题是过于思想意识形态上的过度僵化,把属于操作层面的战术取舍看作是违反自由经济市场的原则性问题,而日本的缺陷是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不彻底的接纳,从明治维新开始的近现代化运动,到日本被占领后的民主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的深厚基础,日本采用政府深度干预源于其经济管理的根本理念,是原则性的举措而非暂时的战术工具,因此,在客观情况变化并不能主动自觉地进行调整。

  尽管如此,日本仍在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市场经济仍远胜中国很多。如民间投资机制,这是日本能够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只是在投资的使用方向上进行了指引,而且多数时候,这种指引是正确的。资本在正确的产业政策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中国高等教育近几年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中高素质人才,中国的赶超到了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有些条件是与日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似,还有一些条件还不具备,中国需要不耻下问地以日本为参照物,以必要的产业政策为赶超加速器,同时,必须建立自主创新的自由市场机制,在追赶的同时为将来的超越打好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在赶超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而自主创新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榜样。另外,自主创新不仅仅是创新机制问题,也和中国的技术发展水平有很直接的关系。而政府干预经济的“术”与自由市场经济的“道”之间的平衡把握,考验中国政府的经济与政治智慧,探索自主创新之路,还任重而道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