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门的来历

为什么要取三门这名字

民国元年(1912年),分象山县地设南田县,治樊岙,县以主岛南田岛命名,辖南田岛、高塘岛、坦塘岛、花岙岛、对面山岛、檀头山岛、北渔山岛、南渔山岛八岛。

民国三年(1914年),曾任过南田县长的胡常瑛,联合台州六县绅士向省议会提出“设置县治开发三门湾”的议案,未被采纳。民国十五年(1926年),奉化人庄松甫建议改南田县为三门县,因人事困难不了了之。

抗争期间,上海、杭州和浙江沿海一带相继失守,三门湾地属抗日前沿,位置重要。二十九年(1940年)一月,浙江省政府依据全省专员县长会议特种审查报告,决定将南田县废治。

以其全部区域6个乡镇并划宁海县东南18乡镇(实际为17个乡镇,在接管划界过程中,宁海县麻岙乡因疆界不清,乡民不愿划归三门县,暂缓交割。

后经宁海县向省府呈报更改,奉省府府民永松字第1600号训令照准,麻岙乡不划归三门县,同时将划出的原高吴乡分为高枧、吴岙两乡。这样,就出现了宁海县划出17乡镇,而三门县划入18乡镇的情况)及临海县东北隅5乡,设置三门县。

扩展资料

三门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8°11′48〞,东径121°12′00〞-121°56′36〞。东濒三门湾,南邻临海市,西枕天台县,北接宁波市宁海县。总面积1072平方千米。(2013年)

三门县东西长73千米,南北宽约39.5千米,其中陆地部分东西长约50千米,南北宽约38千米。有岛屿68个,礁石78个,大陆海岸线总长167千米,海域约481.7平方千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9
  县以三门湾得名。
  夏、商、周为瓯越地。春秋战国为越国地。公元前306年后,为东越地。秦时,三门为东越地、隶属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属东瓯国。建元六年,为东越地,属会稽郡,隶扬州。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以东瓯地建回浦县,治章安,时为回浦县地,属会稽郡。东汉光武时(公元25-57个)改为回浦县章安县,时为章安县地。三国吴大帝时(222-252年)分章安县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时为临海县境地,属会稽郡,隶扬州。少帝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时属临海郡,隶扬州。大康元年(280年),分鄞县八百户,临海县安北乡二百户,置宁海县,时三门分属临海、宁海两县,属临海郡。
  隋废郡为州,临海郡废改入处州,并改东扬州为吴州,废宁海县,时为临海县地,属处州,隶吴州。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改处州为括州。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又改州为郡,废括州,置永嘉郡,时为临海县地,属永嘉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临海县置海州,武德四年(621年)分临海县,复置宁海县,治海游,同年改永嘉郡为括州。时三门分属临海、宁海两县,隶海州。武德五年(622年),改海 州为台州,武德七年,废宁海县并入章安县,八年又废章安县,并入临海县,时为临海县地,属台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台州隶江南道,治苏州。武后永昌元年(689年),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治广度里(今宁海城关镇),时三门又分为临海、宁海两县地,属台州。天宝元年(742年)台州复称临海郡。肃宗乾元元年(785年),临海郡复称台州。同年设海浙江东道,治越州,时属台州,隶浙江东道。
  宋时,于浙江境域置两浙路。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分两浙路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时分属临海、宁海两县,隶台州。元地方行政实行“行省”制度,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台州为台州路,置总管府,治临海。时三门分属临海、宁海两县,属台州路,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浙东道。
  明地方政区制度袭元朝,改台州路为台州府。清承袭明朝,设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个道,时三门为临海、宁海两县地,属台州,隶浙江宁绍台道。
  民国初时,三门仍分属临海、宁海两县。民国29年(1940年)7月,自宁海县析出东南18乡镇,临海县东北隅析出5乡镇以及原南田县6个乡镇,设置三门县,治健康塘。9月移海游镇,隶台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2月17日三门解放,建立三门县人民政府,是浙江省第一个解放的县,隶台州专区。1952年4月南田区划归象山县管辖。1954年5月22日撤销台州专员公署,三门县划归宁波专区管辖。1957年7月恢复台州专员公署建制,三门县回属。1958年12月,撤销三门县建制,并入临海县,隶温州专区。1962年6月4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台州专区及三门县建制。1970年1月成立台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三门县属之。1978年9月,改置台州地区行政公署,三门县属之。1983年5月,宁海县沙柳公社划归三门县。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三门县隶属台州市。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7

浙江省三门县历史篇:重要戚继光抗倭要塞,重要的抗日前线

第3个回答  2008-10-29
佛教术语。指寺院的外门。因寺院多建在山林之中,所以又叫“山门”。形制如同“阙”,开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也就是“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有时只有一个门,在门栈重力两个柱子,标志“空”、“无相”,也叫做三门。《释氏要览》卷上说:“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之处。大宫殿喻法空涅磐也,三解脱门谓空、无相、无作。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磐入居之,故曰三门入也。’”这三座门常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一座为殿堂,阁上通常安置十六罗汉像,中间是释迦头戴宝冠像,左右胁侍立月盖长者与善财童子。也有的山门上安放五百罗汉像。
第4个回答  2008-10-29
这么多废话,其实就是因为在我们三门的海岸线外面的三座岛吧,具体叫什么忘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