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业的发展历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24
台湾农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战后恢复期(1945-1952年):此阶段台湾农业迅速恢复,并在日据时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20-30年代,台湾农业经历了所谓的“黄金时代”,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模式。1951年,稻米和甘蔗产量分别达到148.5万吨和202.2万吨。农业生产在此期间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率约为6.3%,土地生产力每年增长约9.2%。
二、发展停滞期(1969年以后):6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结构转型,由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商业为主,导致农业衰落和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就业人口比例在1969年首次降至40%以下,农村劳动力绝对数于1970年开始减少。耕地废耕现象增多,土地利用变得粗放,农作物复种指数下降,传统出口农产品因成本上涨而失去市场。1969年,农业生产出现自50年代中期的首次负增长,进入停滞阶段。
三、政策调整期(1980年代起):面对农业停滞,台湾当局调整农业政策,从单纯注重生产和增加粮食自给转变为全面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80年代,当局实施《农业发展条例》修正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召开农业会议,提出“培养农业八万大军”等口号,并制订了“稻田转作六年计划方案”和“农业综合调整方案”等,以促进农业质的提升。
四、专业化提升期(1980年代后期至今):尽管农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至1998年间,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1%,其中有7年为负增长。2000年,农业生产大幅衰退16%,但专业农户比例上升。在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1980年的9%回升至1990年的12%,1999年达到15.6%;在非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7.4%上升至1990年的27.5%。农民收入中,农业净收入所占比重也开始回升,从1980年的29.6%上升至1990年的35.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