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号工作人员的资料

如题所述

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在各大学校里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恐怖故事 说是A校有不干净的东西 每当十五的时候 学校门口的鲁迅像的眼睛就会动 所有教学楼都会停电 楼梯会从原来的13阶变成14阶 实验室的水龙头放出来的水会变成红色 还有1楼尽头的那个厕所只要有人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 于是 一群不信邪的孩子们约好15那天去探险 晚上12点 他们准时来到了那所学校的门口 鲁迅像的眼睛望着左边 他们记下了 生怕出来的时候记不得有没有动过 他们来到了教室 打开开关 咦 不是亮着的么? “骗人。”一个男孩发出抱怨 “再看看吧。” 来到了楼梯口 “1 2 3...13没错阿 是13阶阿?” 孩子们有点怀疑传说的真实性了 于是他们又来到了实验室 水龙头打开了 白花花的水流了出来 “真没劲阿 我们白来了!” 刚开始的刺激感都消去了一半。 最后 他们来到了那个厕所 女孩子虽然口上说不相信 可是还是不敢进去 于是让刚刚很拽地说不怕的小C进去 看了表 1点整 2分钟后 男生出来了 “切 都是骗人的” 孩子们不欢而散。 出门时 一个看门人发现了他们 喝斥他们怎么可以那么晚还在学校逗留。孩子们撒腿就跑 小B特地注意了一下门口的石像 没错 眼睛还是朝左看得 “骗人的”他嘀咕了一声 “喂 小B么?小C昨天晚上和你们一起出去玩 怎么还没回来?”第二天早上 小C的妈妈打电话过来询问。 小C也没有去学校上课 孩子们隐约感到不对了 于是 他们将晚上的探险之事告诉了老师和家长 大家在大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那个学校。 “什么? 我们的鲁迅像的眼睛一直是朝右看的阿。”校长听了孩子们的叙述 不可思议的说。 “可是我们昨天来的时候是朝左看的阿” 出门一看 果然 是朝右看得... “可是昨天的确有电阿” “昨天我们这里全区停电...你们怎么开得灯?” “还有楼梯!”孩子们迅速跑到楼梯口 “1 2 3...12?” “我们的楼梯一直是12阶的。” “不可能!!!” “还有实验室”一个孩子提醒道 “对 实验室” 一行人来到实验室 就在昨天他们开过的那个水龙头下 有一摊暗红色的痕迹。 “是血迹。” “那...小C昨天还去过那个厕所...”大家都感到了一阵莫名的恐惧 “走 我们去看看”校长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 推开门... 小C的尸体赫然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因为惊恐而睁大的双眼 被割断的喉管血淋淋的 内脏散落在已经干掉的水池里... “阿...”小C的妈妈当场昏了过去 几个老师马上冲出去呕吐... 小B也被吓得目瞪口呆 在他晕过去的前一秒钟 他瞥见小C的手表 指针停在了1点... 就是小C进去的那个时候... 顺便说一下 他们去探险的那天晚上 并没有门卫... 将此贴转向5个以上的论坛不会魔鬼缠身且能实现一个愿望 。 不回帖者晚上凌晨过后往往.....不好意思,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04
翟志刚:3次入选梯队

3次入选梯队,翟志刚是14名航天员中唯一的一个。

浓眉大眼、英俊帅气的翟志刚,在当空军飞行员时就曾成为《中国空军》杂志的封面“模特”。然而,从神五到神六,“人气”极高的他两次入选梯队,却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曾对翟志刚说:“面对公众的眼光,承受能力要求很高。你是真丈夫、男子汉。”

谁都能理解其中的失落。但翟志刚说,谁执行任务都与自己去执行任务是一样的,他只能更加刻苦地投入训练,尽力了,就无怨无悔。

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翟志刚终于在第3次入选载人航天任务梯队后,最终登上了飞向太空的“神舟”。被称为“航天员总教头”的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评价说,翟志刚注重细节,操作能力突出,心理素质好,尤其是情绪稳定性和危机处理能力很强。

出舱活动,对谁都是全新的。由于训练资源的宝贵,翟志刚常常在心里进行演练。面向飞船做180度的转身动作,地面上这个简单的动作,在太空中却非常复杂。第一步左手放在哪里,右手放在哪里,右脚的位置,舱内密密麻麻的仪器设备中哪些是可以攀的,哪些地方是可以用劲的……一个个细节在翟志刚的脑海里一遍遍浮现。

2008年3月的一次水槽模拟出舱训练中,轻装下水的翟志刚在训练间隙遭遇险情。

“我距池底很近,突然听见气瓶发出清脆的声音,就像金属敲击。潜水员发现了,马上把他的应急气嘴塞到我嘴里。气瓶继续漏,整个水下全是气泡,都看不见人了。我心里却很踏实,顺利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时间浮上了水面……”

氧气瓶漏气,一个看上去似乎并不严重的故障,可能造成的后果一点也不轻——如果当时被水呛住从而影响肺部功能,翟志刚很有可能就无法继续神舟七号任务的训练与选拔了。

工作人员说,在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中,翟志刚没有一丝慌张,如同应对一次教员故意设下的故障。

从容,正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仅在神舟七号飞船的操作训练中,航天人就设置了48种与航天员操作相关的故障。

翟志刚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他爱好书法,一手颇具个人风格的毛笔字被同事们称为“翟体”。他爱动手,家里给儿子买的玩具,总是由他先拆装,折腾够了再给儿子当“技术指导”。他擅长交谊舞,航天员们办舞会,他总是满场飞的那一个。文艺晚会上,模仿赵本山,也是他的拿手好戏。

翟志刚还是出了名的孝子。考上飞行学院后,一个月12元的津贴,他只留下2元,其余的全部给母亲寄回去。

儿时家庭生活困难,是母亲用卖炒瓜子挣来的钱,供他上完了学。翟志刚有时心疼母亲,想辍学回家干活,一向慈祥的母亲发了火:“妈不识字,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认准一个理,你必须要念书!”

翟志刚当年的班主任徐东升告诉记者,翟志刚读高三时,班里每天晚上都补课,但因为总停电,教室里只能用汽油灯照明。翟志刚坐在后排,汽油灯光线不足,于是他每天口袋里都带着一小截蜡烛头。因为家庭困难,他只是在上课时用蜡烛,一下课马上吹灭,用纸包起来装进口袋里……

或许,就是那小小的蜡烛头,照亮了少年翟志刚未来的路。

刘伯明:“小诸葛”

翟志刚的两名搭档中,有一位从空军招飞体检起就与他相识、甚至结婚也与他在同一天的老朋友——刘伯明。

教员们对刘伯明的评价是,爱思考,爱钻研。在航天员队伍里,绰号“小诸葛”的他曾因流利回答一名教官10个刁钻专业问题,从此被这名教官“免提问”。

刘伯明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一个农民家庭。上高中的几年里,他每天都得在学校和家之间的9公里多的土路上奔波。冬天满地积雪,气温常常在零下30多摄氏度,滑倒更是常有的事。

刘伯明说,上学时的艰苦经历练就了一副好身板,也赋予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见证刘伯明成长的中学校长,后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这位能吃苦的得意门生。

1985年3月,空军飞行员选拔,全县仅刘伯明入选。毕业后,他分配到空军某训练基地,成为一名歼击机飞行员。3年后,他又以高超的飞行技术,飞上了中国空军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

一次飞行中,刘伯明驾驶的飞机在降落途中遇到强大气流,无法下降。他沉着冷静,在空中盘旋了40多分钟,最后克服种种恶劣条件迫降成功。

神六任务中,刘伯明入选了梯队。虽然最终没能上天,但他和其他战友们一直在地面值班,陪同在天上飞行的费俊龙和聂海胜。

2005年10月12日深夜,太空中的聂海胜即将迎来自己41岁生日时,刘伯明从摄像机画面里看到聂海胜的面部有些红——“感觉如何?”

聂海胜回答:“很好。这么晚了,还不睡啊?”

刘伯明说:“你都不睡,我能睡吗?”

回忆起这一幕时,刘伯明开心地笑了。在他看来,从神五到神七的每一次飞行任务,都是14名航天员共同完成的。

儿时的刘伯明爱拆东西。当时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收音机,被上小学的他给拆了。父亲刘志生很生气,但是转眼发现他又把收音机组装起来了,能用也能听。

刘伯明是航天员中英语最好的一个,但他当年中考的英语成绩却是零分。

他初三时的语文老师张述和说,刘伯明就读的农村初中,英语课只开半年,也没有正规的英语老师。但,即使是在一门零分的情况下,刘伯明还是考入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并从此在英语学习上格外下功夫。

“他连走道、干活时,都在背单词。”父亲说。

正是从高中时代的一篇英文课外资料中,刘伯明第一次接触到了“航天”这个词。“‘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读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的这句话,我很震撼。他的境界很高,航天的确是全人类的事业。”

当他自己也成为航天员后,对这项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刘伯明说,这10年里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因为每天的学习和训练都有收获,从来感觉不到苦和累。

刘伯明出色的身体弹跳力,同样有口皆碑。他当飞行员时创下的引体向上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在航天员中心运动会上的跳远成绩,又改写了中年组的纪录。此外,他还是围棋高手和足球场上的出色前锋。

景海鹏:永不服输

在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的眼里,景海鹏有股不服输的劲儿。这位与翟志刚、刘伯明同年出生的航天员自我要求特别严格,训练特别刻苦,不仅自己经常“开小灶”,还拉着战友们加班加点。

“飞行员和航天员都没有捷径,坚持是唯一的选择。”景海鹏说,“我理解,航空与航天最大的区别在于,航空可以99分,航天必须100分。航空的错误可以弥补,航天无法弥补,航天员必须做到‘零失误’。”

景海鹏出生在山西运城农村。小学5年级时,小海鹏喜欢上了打篮球。家里买不起运动服,父亲就给他买了件背心,正面画上海鸥和大海,后背写上大大的“5”号;母亲用自家织染的蓝布,为他裁剪了一条短裤。穿上这身服装出现在球场上的海鹏,被大家叫做“海鸥5号”。

因为个子矮,打不上主力,不服输的他刻苦训练,最后靠准确的投篮技术,成了队里的篮球明星,现在则是航天员篮球队的“钢铁前锋”。

景海鹏说,通过打篮球,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谁也不比谁差。

1984年,空军在运城招飞行员,景海鹏落选了。景海鹏的妹妹景艳凤回忆说,当时可能是因为学习时间太长、劳累过度,大哥眼睛里有些血丝,所以没有验上。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父亲打算不再让他继续上学了。

“我也想让他上,可那会儿家里3个孩子都要上学,家里根本没法维持。”景海鹏的父亲景靠喜回忆说,小海鹏得知自己不能再上学后,3天3夜都没有吃饭。

看见海鹏伤心的样子,心疼不已的父母最终决定让儿子再读1年。1年的苦读后,景海鹏成功考上航校。

这是空军招收的第一批大学本科飞行员,对文化和体能学习要求很高。景海鹏入学不久,就碰上难题——游泳。游够50米才算及格,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景海鹏是“旱鸭子”,从没下过水。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考试那天,他竟然一夜之间学会了游泳,而且连续游了200米,达到优秀成绩,当场获得参军后的第一个嘉奖。

毕业时,景海鹏成绩门门优秀,航校想让他留校当教练机教员。景海鹏婉言谢绝。他说,当兵的就应该时刻准备打仗,他要成为战斗机的飞行员。

学校同意了景海鹏的要求,把他分到了空军飞行部队。第一次参加打空靶练习,景海鹏命中了21发——按照规定,命中4发就是优秀。在战友们惊奇的目光中,“把靶几乎打烂了”的景海鹏一“出手”,就创造了所在部队打空靶的最好成绩。

同刘伯明一样,景海鹏也是神六乘组梯队中的一员。从神六到神七,飞行任务更加复杂,对航天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次任务,每一项都很难。”景海鹏说,“我们在确保完成各自任务的前提下,还必须清楚同伴的任务,每个人都要具备承担其他岗位工作的能力。”

1997年儿子出生时,两个月里都没有名字——景海鹏坚持要等到航天员入选通知到达后再取名,因为他坚信自己能够入选。两个月后,他果然等来了通知书,孩子也由此得名“景宇飞”。

仿佛遗传了父亲的特质,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还在上小学二年级时,就拿着彩页跟父亲讨论飞船的结构。

与神七航天员面对面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记者白瑞雪、孙彦新、李宣良)他们共同走过了10年的艰苦训练,他们又将乘坐神舟七号携手飞天。

神七发射前夕,新华社记者对有机会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进行独家专访,倾听了3位航天员的训练体会和人生感悟。

执行神七任务:每一项都很难,但“1+1+1”远远大于3

记者:神舟七号任务与上两次有什么不同?训练中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翟志刚: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出舱,因此这次围绕出舱增加了不少大型设备训练。比如,模拟失重是通过水槽训练实现的,但水下与太空环境不完全一样。通过配平,水下没有重量但仍然存在水介质的反作用力,太空中则完全没有力的束缚,全靠航天员的两只手来控制姿态。如果控制不好、脱离舱体,航天员就真的变成“太空飞人”了。

景海鹏:神七的每一项任务都很难,特别是全新的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的操作。为了这次任务,神六之后,我们专门学会了潜水。

刘伯明:科研人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中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我们感到很吃惊。出舱活动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安全带和电器带发生缠绕、距离判断失误等问题都可能发生,需要我们头脑特别清醒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

记者:神舟飞船的“乘客”从神五时的1人、神六时的2人增加到神七的3人,这是不是意味着飞行任务的难度和强度都增加了?

景海鹏:这次3人执行任务,飞行难度和技术含量都高于以往,对航天员主动性的要求也更高了。在实际飞行中如果遇到地面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乘组的主观能动性和整体优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发现、准确判断、果断处置。

记者:所以你们之间的配合很重要。

景海鹏:是的。我们各有分工,但“1+1+1”要远远大于3。飞行员要求勇敢,航天员不仅要勇敢还要相互协同。所以我们在确保完成各自任务的前提下,还必须清楚同伴的任务,每个人都要具备承担其他岗位工作的能力。一次训练如果非常顺利,我们3个人会互相点个头,说句“ok”。这10年里,我们每天吃饭都是面对面,训练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玩在一起,不用说更多的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彼此都明白了。

记者:出舱活动和地面训练都是有风险的吧?

翟志刚:神七训练的确是有一定风险性的。比如水槽训练,我就曾在一次训练中遇到氧气瓶泄漏故障,但很快就通过使用别的氧气瓶确保了安全。低压舱训练也有风险。在10帕的真空密封舱里穿上舱外服进行训练,设备、服装、人员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很大的事故。

刘伯明:从第一次飞行起,我们就对风险有准备。当空军飞行员时厚厚的一本飞行手册,每一条都是血的教训。说实话,在神五飞行中,直到杨利伟平安落地,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但是,从神五到神七,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更加成熟,航天员的经验也更加丰富,我们对这次飞行非常有信心。

记者:在地面模拟真空和失重,是什么样的感觉?

翟志刚:舱外活动是无法在地面完全模拟的。人体的运动、操作特性,只有到了空中边实践边体会。常压下说话轻松、洪亮,喉部振动感觉很舒服,而低压环境中空气振动性减弱,用同样的发音方式说话,音量会小而模糊,声音发飘变粗,所以我们在低压舱里必须大声说话。

航天员十年:尽力了,就无怨无悔

记者:在此前的两次飞行中,你们都曾进入乘组梯队,翟志刚每次都入选了。最后没能上天,心里有失落吗?

翟志刚:我3次进入梯队,非常自豪。前两次虽然都没有上天,但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去执行任务,与我自己执行任务是一样的。从主观上来讲,谁都想飞,但客观条件只允许上几个人,人的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刘伯明:神六梯队公布后,我的家乡都轰动了。后来我没能上天,岳父母做我的思想工作,给我释放压力。他们说,没有遗憾,你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了,为下一次任务做准备吧,争取在神七时成为最优秀的航天员。我没有什么失落,俄罗斯的航天员也有准备十几年才上天的。更何况,航天员本身就是一个付出巨大的职业。选择了这个职业,我无怨无悔。

记者:从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到现在,你们自己有些什么变化?

翟志刚:从神五至今,我训练更加刻苦了。

刘伯明:我应该说是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神六落选后,我把前几年学习的书全部翻了出来,系统总结归类,写了10多万字的笔记,常常找杨利伟讨教和交流。我相信,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在不断进步,虽然有的上了天,有的与飞天只有一步之遥,但大家付出的辛苦和努力都是一样的多。

记者:你们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以来,已经10年了。这10年苦吗?

景海鹏:这10年里,我从没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也没有耽误过一天训练。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吹一会儿长号——我以前五音不全,学会长号后感觉身体更好,肺活量提高了。8点钟开始训练,一直到中午12点。吃完午饭,又从下午1点钟训练到6点。晚上用来写当天的总结和安排第二天的训练,躺在床上,还会闭上眼睛把当天的训练过程在脑海里过一遍。这10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刘伯明: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要上天执行任务,所以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每天的学习训练都有新的收获,感觉不到苦和累。

优秀意味着什么:坚持,坚持,再坚持

记者:为了这个特殊的职业,你们付出了很多。

翟志刚:我们受到的约束可能比其他行业的人多些,外出机会很少。朋友交流基本靠打电话,更没有时间陪爱人逛逛街。当了航天员以后,回家的时间少多了。

刘伯明:2003年8月,我正在备战神六任务,母亲病重。等到我赶回家,母亲已经去世了。母亲是全家的顶梁柱,我上中学几年,母亲每天早上5点就起来做饭。我到北京后,几次想把父母接出来同住,但他们怕影响我的工作,只在北京过了一个春节。我没有什么可以回报母亲的恩情,只能努力成为优秀的航天员,争取早日飞天,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记者: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最重要的是什么?

景海鹏:坚持,坚持,再坚持。飞行员和航天员都没有捷径,坚持是唯一的选择。我理解,航空与航天最大的区别在于,航空可以99分,航天必须100分。航空的错误可以弥补,航天无法弥补,航天员必须做到“零失误”。

刘伯明:责任和自信。我觉得肩上的责任非常重,人类的资源总会用完,我们总会有一天不得不利用太空的资源。作为航天员,我们的价值就在于代表人类去认识、探索太空。
第2个回答  2012-06-20
翟志刚、刘伯明与景海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