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职工医保那一年开始‘?

如题所述

陕西省企业职工是从职工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由公司代为缴纳医疗保险的,1992年左右开始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开始在全国范围里推广。
职工医疗保险是囊括在职工社保里的,主要用于解决主要解决我们的看病问题,满足一定条件,在看病的时候可以使用医保报销,少花些钱。职工医保的特点主要是在于一下几点:
2、社会性
职工医保属于团险,就是通过用人单位进行缴纳,但保险资金的收集和医疗费用的支付是在全社会内进行的,由政府有关部门集中管理。
在原有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下,单位的经济效益和领导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职工能否得到医疗待遇。职工要承受一定的风险。基本医疗保险是由政府举办的,资金来源有保证,有法定的运行程序和严格的监督机制。较之原有的制度,增强了职工抵御风险的能力。
2、强制性和非营利性
相对于商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特点是强制性和非营利性。由于基本医疗保险的目的是确保符合条件的城镇职工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所以政府通过强制性手段推行了这项制度,规定范围内的单位和职工必须参加。由于基本医疗保险是由政府主持进行的,不纳税,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且管理人员的各项开支由政府财政拨款,所以,医疗保险金可以保证全额用于支付职工医疗费。
不过医保报销的范围有限,建议配多一份医疗险和重疾险;医疗险价格也不高,在需要用药的时候就不用只考虑便宜能报销的药,还能给到更好的治疗。而重疾险是能直接赔付一笔钱补贴生病带来的经济损失、房贷车贷、孩子教育费用、赡养父母等需要用钱的地方。
拓展资料:
为什么有了社保还要购买商业保险?
社保作为只提供最基础保障的社会福利政策,它还是有很多限制的:
1.社保只能报销《社保药品目录》中的药品,进口药和自费药都不能报销。另外住院时的营养费、护理费、进口器械使用费、特殊诊疗项目费等等也是不能用社保报销的。
2.住院的费用社保只能事后报销,但住院这段时间收入其实是中断的,而且开支还很大,这对于因大病住院、急需用钱的家庭来说,根本就远水解不了近渴,丝毫起不到缓解治疗期间的经济压力的作用。
3.社保为被保险人提供的保障是最最基本的,其水平高于社会贫困线,低于社会平均工资的50%,保障程度很低。
而商业保险的作用就是弥补社保在保障方面的不足:
1.保障范围广。商业保险保障的范围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保是没有如此全面的。
2.保障力度大。商业保险保障的力度之大是远超社保的,较低的保费就能拥有非常高的保额。
3.保障的方式更全面。不仅有像社保一样事后报销的医疗险,还有确诊即付的重疾险,等等等等。有了重疾险当失能收入补偿,就再也不用担心生病没钱看了,当然前提是你买了足够保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6
PART壹
南昌还能“冒烟”的老工业企业已经屈指可数。
南钢就是其一,现在已是“方大特钢”。
老徐初入股市时,时常被南钢股份、八一钢铁这两个公司迷惑,以为就是南钢,其实一个是南京钢铁厂,一个却是在新疆。名字都被抢注,我大南昌这到哪里说理去。
回想起来,小时候最恨老南昌四根烟囱。
两根是青山路的油脂化工厂和造纸厂,因为离得近,饱受其味。
另外就是罗家集的南钢和氨厂,
烟囱站的高,飘得远。
让童年有哮喘的我苦不堪言。
但再回首,却是岁月如歌,
现在的我却时常怀念,那高耸的烟囱、硕大水塔下,国企大厂的集体生活。
南钢过去的确灰尘大,一开窗就是一层灰。
但现在的南钢厂区生态环保,鸟语花香,甚至还有野鸭,养了孔雀。很难想象,过去漫天尘土飞扬的厂区竟能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18年,南昌钢铁厂还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目录。现在的南钢老厂区已成了行业内外竞相参观的生态森林旅游式工厂。
不光“看表”,还要“看里”。
在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残酷的钢铁行业,
南钢还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和竞争水平,在老徐看来完全是个奇迹。
虽然南昌众多的大中型老国企也走了改制重组的道路,但种种原因,许多资本其实最终盯着的只是市区的地皮。
方大特钢2018年,不含中高层,工人人均收入就达18.7万。再听到南钢高层的收入,老徐眼睛都发红。当下社会有些仇富心态,具体数字就不放上去了。
这个工资,放眼江西,“一骑绝尘”。
况且这还是传统工业制造企业,并非时髦的金融、地产、“挨踢”行业。
而同在罗家集,215的终点站,
比邻而建的氨厂,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属于农村紧缺商品的化肥,效益在七、八十年代好的出奇。南钢人当年非常羡慕氨厂,“除了老婆不发,什么都发”。
可当年携手一起上市的氨厂“昌九生化”早已是ST。已经不知在哪里平躺了。
“到了罗家集,眼泪往下滴”。
南钢的位置其实距离八一广场也就十来公里。
可在八十年代之前,
南昌过了洪都大道以东就是农村,只不过零星散落了些高墙大院的工厂、学校。
所以过去一提到南钢,就觉得很远。
但南钢所在的“齐城岗”确是有据可考的南昌人真正的“老祖宗”。南钢中学这个位置发现过最早的南昌人类生活遗址,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当年在建南钢时,
江西考古队伍还在这里进行了抢救性挖掘。
齐城岗这里看来风水好,
南昌先祖万年前就选到了这里。
所以罗家集的罗家人一直有个说法:“天下罗家都出自我们这里”。
地名之所以叫“齐城岗”,
是因为三国时期,孙权的第五子,被封为“齐王”的孙奋曾在此附近建过他的王城。
齐城岗的高度据说是和江西宾馆齐高。
南钢是1958年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钢铁企业。当时全国一口气批了十八个小型钢铁企业,加上“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三个大型钢铁厂,五个中型钢铁厂。
史称中国钢铁行业的“三皇五帝、十八罗汉”。
六零年版的5元人民币就是炼钢工人的形象。
在那个以重工业为先导的年代,钢铁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国时,我国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
大跃进时期全国人民鼓足干劲,
乘风破浪,大炼钢铁,却因盲目赶超,失去控制,结果冲出了经济规律的铁轨。
现在中国钢铁产能已经悄悄连续25年稳居世界第一。世界十大钢铁企业有7家在中国。
中国钢铁产能目前已超过10亿吨。
可“时过境迁”,颇为反转的是:
过去“砸锅卖铁”都要赶超,
现在强调的却是“三去一补”。
PART贰
一九五七年5月底,江西饭店110室,
以“徐声五”带领的六人小组开始进驻,
负责南钢最初的筹建工作,
但当时的名字是叫【江西钢铁厂】。
10月10日,江西钢铁厂建厂委员会正式成立,
省重工业厅王枫副厅长宣布了省委决定:
任命刘铁锐为建厂委员会主任,
徐声五为建厂委员会副主任。
1959年的5月1日,
南昌八一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五一活动,
正当江拖的丰收牌拖拉机浩浩荡荡开过主席台接受人民检阅时。
远在罗家集的南钢也传来捷报,南钢1号高炉炼出江西有史以来的第一炉铁水。
南钢创始人徐声五后来做了江西省森林工业局的局长,一个甲子过后,现在的南钢变成了森林式生态工厂;
南钢最早的书记,陕西籍的老干部刘铁锐后来是省建工局的局长、党委书记,离休前是省人大财经委主任;
“铁锐”不就是钢吗。省委当年最初选定的南钢领导班子暗含了太多的巧合。
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
南钢是南昌重工业的代表,早年又是厅级单位(后来降的级),所以当年调进调出南钢的干部级别都较高。
最早的党委副书记“李钰”,后来调任省物质局当副局长,八十年代担任过省交通厅的厅长。
六十年代的厂长和党委书记“王真”在东北民主联军时就是团政委。后来南下江西,离开南钢后调任国家经委的建材局长,最后的职务是陕西省副省长,以正省级离休。
南钢筹建时他就时任省委工业部长,参与了南钢筹建的协调。也正是他后来的拍板坚持,守住了南钢在61年面临调整时的“滩头阵地”。
南钢还为南昌市输送了四位地市级领导干部。
38年就参加革命,原南昌市委副书记马健就曾是南钢的党委书记,他是南下建国后的第一任永新县的县长。
马健在南昌六、七十年代影响很大。
原南昌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的张夫生
是与原省人大主任王书枫、副主任王仲发一起从东北黑龙江南下的老干部,长期担任过南钢的主要领导;
后为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的张万海是南钢七十年代的革委会主任;
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南钢建厂就是设计小组组长的李秉荣,后来担任了南昌的副市长,市政协主席。南昌叠山路原地标性建筑“正力宾馆”就是在他任上建起来的。
估计也正是南钢出了多任南昌市的领导,
文革结束后的那几年,南钢大批中层干部被输送到南昌众多国企担任领导职务。
南钢归属省冶金厅,所以南钢前后多任领导,后来都去了冶金厅担任领导职务,
如五十年代最早的苏靖世、后来的于前、张炎、陈雪山等等。
八十年代的党委书记戴子钧为人和善宽厚,
后来做过省税务局、省工商局的局长。
从南钢车间成长起来的老厂长陈雪三颇受职工爱戴。南钢老人回忆,陈雪山不仅工作能力强,做人做事也非常“平整”,南钢后期许多老干部和职工对他印象非常深刻,他对南钢的影响力跨越了20多年。
如果说过去老厂长赵国枕是南钢的“总设计师”,那陈雪山应该是南钢后期“教父”般的存在。
南钢的老领导还有“唐占荫”,
也是38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据说是“行政九级干部”。他是原国家主管核工业的二机部调入江西的,唐占荫是发现江西抚州721铀矿的探矿大队第一任大队长兼党委书记,为新中国的核工业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
721矿虽在抚州的江边村,过去是高度保密单位,虽极其低调,但却是中国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牛得一塌糊涂的单位。
南钢老同志回忆,唐的文化水平很高,写东西都是用毛笔。
南钢还出了几个在全国都有影响的工人阶级杰出代表。
当选中共九大代表的余福生;
从上海过来的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吴红根;
全国、省、市劳模一个不落的老工人邹德勋。
曲凤亭在省革委会委员中,
外号“小头”,是省革委会副主任“万里浪”手下的大将,他和孙凤阁曾经是南钢“振臂高呼,慷慨激昂”的时代风云人物。
南钢1967年著名的“629事件”就是他指挥一派攻打另一派驻扎的单身宿舍楼。老南钢人提起这些名字都耳熟能详,至今难忘。
但南钢资格最老的还是那两位在整个南钢片区都赫赫有名的老红军刘克、黄金龙。
现在的南钢大道旁,
建于七十年代他们的老别墅已被周边的高楼掩盖。道路围墙遮挡下,已经感受不到当年庭院深重的大宅门景象。
知名度高,自然轶事也多。
老红军刘克长期担任厂级领导,
早年他分管保卫,据说当年有个职工犯事,要到他那里审批,他大为震怒,二话不说,上来就直接签“枪毙”二字,并在旁边附上签名,四个字排在一起看着像“枪毙刘克”,搞的下属哭笑不得,此为南钢著名轶事。
刘克不光是厂里的“阁老泰斗”,
据说整个南钢周边的人很多都认识他,
八十年代离休后,
老人去菜市场买菜,拐棍地上一杵,“现在物价怎么涨的这么贵啊”,卖菜的都是周边乡民,也认识他,在他强大的气场下,惊得赶忙说:“您是老红军,这菜不要您的钱”。
老人肯定不会占菜农便宜,
村民其实也是发自内心对他的敬重。
八十年代后,江西全省的老红军开始陆续离休,由于当初分的单位不同,离休后的福利待遇和生活境况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特别是五十年代分到边远山区农垦系统的一些老红军的确是“吃了亏”。
为此老同志也会偶尔发发牢骚:
“他们红军长征走了两万五,我们哪里就是走了两万四,两万三?”
PART叁
南钢的发展其实从筹建开始直到八十年代之前,说的体面点是“筚路蓝缕”,
“实事求是”讲就是:
几上几下,徘徊停滞,曲折艰辛。
建厂选址就前后花了将近一年。
由于钢铁行业配套设施的特殊性,
南钢最初原定是想建在有煤有矿的萍乡,
但萍乡已有钢铁厂,随即移师南昌。
以南昌为中心,初选了丰城、樟树许多地方,但都不理想。
定在南昌后也选了很多位置,
先是定在双港,就是50年后南钢本考虑搬迁过去的地铁一号线的终点站。
但双港地势低,土方量巨大;
后来还考虑过北京路省政府一带,
但又离水源较远。
费尽周折,好不容易选好了佛塔一带,
可南昌工业的龙头大哥洪都又提出意见:
“南钢的烟囱太高,又有很浓的烟雾,影响了320厂飞机的试飞起落”。
结果又再往北找,
最终定在了现在罗家集的位置。
当年江纺建厂曾经也是放在坛子口,
也是因为和军工企业的洪都挨得太近,战备安全的考虑选择去了青山路的一角。
翻动历史的时间线,
你能发现,南钢建厂的1958年是新中国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举国上下赶超英美,全国人民大跃进。
许多单位的诞生、发展;众多家庭、个人的命运都因为这一年发生重大的改变。这一年工厂、院校“出生率”奇高,南昌许多工业企业的出生证明都是写在这一年。
建厂之初,
鞍钢还调来许多人员参与南钢的建设。
58年为了南钢的铁路专线的路基土方工程,省军区调来一个师的兵力参与建设,
而当年解放南昌的战斗实际也就“上了”一个团。
后来厂内的路基土方,省里也组织了1万多名师生参与义务劳动,帮助南钢的建设。
那几年南钢沿线红旗招展,热火朝天,
史上前所未有,气象蔚为壮观。
但好景不长,
随着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巩固、提高、充实”八字方针,南钢最初雄心勃勃建成中型钢铁生产企业联合体的构想被迫中断,原定的产能和生产计划纷纷下马。
为了尽量保住职工,尤其是技术人员,
时任党委书记王真提出了,
南钢要从“绸缎庄”改为什么都做的“杂货铺”。
事后让人欣慰的是,
正是当年的调整,催生了南钢日后如日中天的拳头产品——汽车板簧最初的缘起,
但此时,大批职工调离了南钢,去支援当时还是很遥远的赣南钨矿企业。
程世清主政江西时,
对南昌的工业是想有很大作为的,
在新建县当时还成立过“八一钢铁厂”,但可惜很快就解散,人员分到南钢;
南钢的焦化分厂项目也开始上马,
投了800多万,可随着程的离开,焦化项目连火都没点,就又叫停。
但在焦化车间的场地,
南钢的板簧生产又开始了新的发展。
七十年代,湾里的板簧厂无论设备和技术都远强于南钢,但徒弟打师傅,短短几年,钢铁工人直接把湾里的板簧厂干翻了。
后来南钢的焦化项目直到八十年代才重新开始,南昌也因此开始用上管道煤气、而过去南昌都是从九江炼油厂拖过来的液化气,灌装家庭用煤气罐。
客观评价,八十年代前,
南昌钢铁厂的设备技术只是欧美三十年代的技术水平。
1971年,落难江西的陈云同志
在当年厂革委会主任张万海的陪同下考察了南钢,看到当时老旧落后的设备,求真务实的陈云同志只能多次夸赞“南钢工人阶级太伟大了”。
而他去了从上海搬迁过来的新余江钢,听到熟悉的乡音,看到当时厂里生产出的钢丝竟然可以细如发丝,陈云同志非常激动和欣喜。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走出国门后,
南钢人深感自己巨大的落后。
也正是在八十年代开始,
南昌大中型工业企业有一个关键词就是“上技改”,当年上了技改不一定能活,但不上技改就是等死。
九十年代初,
南钢进入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
九十年代末,
南钢钢产量达到100万吨,
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南钢几代人奋进传承的汽车板簧产品。
方大特钢重组南钢后,
也一直致力于弹簧扁钢研究开发,
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制定行业标准,
目前的方大特钢已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弹簧扁钢生产基地。
PART肆
过去南钢和氨厂这两个大厂的位置比较特殊,
选址不像老南昌的其它企业大都集中在城区“一带一路上”(井冈山大道周边一带,青山路、赣江沿线),而是“孤悬海外,深入罗家集,开展根据地”。
南钢建厂,就像战后以色列在中东建国,
聊到早期南钢和周边村里关系的境况简直可用“巴勒斯坦”来形容。
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
但南钢确是在“先进钱多、兵强马壮”的优势处境上,在和周边村民的纠纷中,屡屡签订不平等条约。
南钢过去就像是被周边的村庄包成了饺子。
部分村民过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偷盗南钢的钢材、焦炭、以及其它生产资料和成品现象比较猖獗。
坊间传闻,有的村民靠从南钢偷来的钢材卖钱以及拖走的耐火砖,盖起了一栋楼。
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实在太苦,
有些偷盗甚至是大队领导暗中授意,拿到东西交给队里可以“记公分”。可谓是有组织、成群结队“挖社会主义墙角”。
更为“离奇”的是,
偷盗过程出了事故,还要反过来讹诈厂里。
就像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在我近海架几门大炮,清政府就被迫签下不平等条约一样。
往往是村里人到厂里一聚集,担架一台,
南钢就要花钱消灾,息事宁人。
厂里虽有保卫科、护厂队,
但也无可奈何,苦不堪言。
这种现象直到南钢改制后才逐渐消失。
1972年的酷暑,一场与罗家集地区村民的纷争,南钢雄起了一把。
据说起因是周边村民的几只鸭子不见了,
村民便聚集到厂里的机修车间闹事,还打了人,不料当年机修车间退伍军人(部分6011部队支左部队转业)较多,又多是以赣南、山东、福建籍的老乡关系抱成团。
于是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工人,
组织起来反攻到村里,事态快速升级恶化,村民开始联合,南钢的工人也不示弱,不光厂里发动起来,还到其它南昌工厂里的战友那里串联搬救兵。
以致当年省革委会的负责人,省军区司令的陈昌奉亲自过来处理此事,才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恶仗。此事当年闹得很凶,但钢铁工人打出了“中印自卫反击战”般的气势。
在外人看来,南钢的地界始终模糊不清,
这种情况与南钢历史上项目“几上几下”有很大的关系,上马自然要周边征地,但一下马原来征用的土地就闲置起来,而被征的土地,村民的祖先耕作了几百、上千年,自然就又重新种菜、搭棚。
由此造成南钢和周边村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界犬牙交错,活脱脱的巴勒斯坦地区约旦河西岸那一个个定居点。
但村民和南钢的关系却日渐和谐共生起来。
也是因为征地,南钢陆续招收了大批周边村民进厂,南钢工人也有许多租住在村民的房子,甚至还成为村民的女婿。
于是逐渐沾亲带故,盘根错节,
并且开始经常在一起喝酒撸串,
以致南钢后来和周边几个村实际已经融为一体,这颇有点像中国历史上北方各民族通婚,血溶于水的感觉。
又或许是因为南钢有高炉,
连钢铁都能融化,何况周边。
据此老徐“铁口直断”,
巴以关系的改善,应当对标、借鉴“南钢模式”。
PART伍
南钢全盛时期全厂职工1万7,
加上家属,以及相邻的氨厂以及刃具厂,远超当年江西许多县城城区的人口规模。
堪称十里钢城。
厂里提供了保育院、中小学、商店、食堂、医院、电影院、澡堂、图书馆、溜冰场、游泳池等几乎一切的生活文体医疗配套,俨然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小社会。
那时的岁月,阳光散散,日子缓缓。
三代同堂,拥在狭小的空间,
现在想来确是异常温暖。
那时去一趟南昌,相当于现在的出差。
215路公交最早叫6路,终点站是氨厂,
当年为了坐上位子,很多人都在南钢先上,坐回头车。
现在的厂办公大楼最早是南钢的露天影院,
不光职工、建设者、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喜欢到这里看电影。七十年代还出了一起载入厂志的踩踏事件;
后面的灯光球场
七十年代曾经承办过全国篮球联赛的,但现在已看不到踪迹。
看不到踪迹的还有南钢大道十字路口,
那个58年建厂时期的大水塔,它作为南钢的图腾见证了许多老南钢人如歌的岁月。
所以拆时,厂里很多老人都依依不舍的在水塔下合影留念。
水塔现在已是南钢花园的位置。南钢现在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估计就是保育院了。
南钢过去的一食堂,不仅是职工吃饭的地方,
还承担职工文艺活动舞厅的功能;
而现在南钢街办所在的位置以及周边
建厂时还是一个很大的池塘,
许多“钢二代”犹记得年少时还在那里摘过荷花、菱角。后来又改成二楼女浴室,一楼为男浴室的职工澡堂。
记忆里老国企澡堂也是一个江湖,
有“参位子”的文化传统,
也是起怨气冲突的生活区多发事故地。
七十年代,一星期能洗个澡还算是国营大厂的福利。澡堂往往是这样的场景:
一个人在淋浴,旁边几个人赤条条的人披着毛巾,拿着肥皂盒“虎视眈眈”。
碰到不讲“武德”,霸到“莲蓬头”,哼着小曲,装憨打肥皂也不挪窝的,最让人痛恨,好不容易轮到你,结果他又来一个熟人,顿时变脸,笑容满面让熟人先洗。
当年还是小孩的老徐往往敢怒不敢言。
而那些借机在里面用热水洗衣服的,都是一向喜欢“薅社会主义羊毛”的。
现在的南钢厂区和生活区保存完整,
虽然比不上现在“老洪都”国家花巨资改造后整洁一新的效果。
但人气旺盛,车位停满。人间烟火气十足。
不像南昌许多大厂不是“连根拔起”,
就是放眼望去,不是老头就是老太,年轻人很少的萧条落败景象。
PART陆
“我们老板姓方,大方的的方”。
这是南钢老职工发自内心的夸赞。
2019年的春节前,
几张用现金堆成山和墙,
方大特钢过年发奖金的图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那年方大特钢员工在职的每人发六万,
这倒也不算很大的新闻,但就连南钢原来退休的老职工每人都发5000,这在南昌简直闻所未闻,尤其是那些改制的企业。
方大特钢其实还有一系列职工政策性福利,
诸如:
配送手机和补贴话费,免费工作餐
对全体员工及其父母、配偶、子女以及在方大工作满十年的退休员工,凡生病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报销范围内的个人自付医疗费用给予全额资助;
退休老人每月200元的补助;
完成任务后子女的孝敬父母金1000元,子女在厂多的,每月可拿到几千元。
据说最近还准备给每个职工发台十万元左右的轿车。
看到上面这些福利政策,老徐不禁感慨:
方大特钢这名字可以倒过来念,
叫“钢特大方”。
其实在南昌,原来比南钢“牛”的国有企业有很多,但改制后的结果,和南钢相比简直就是“天上人间”。
南钢无疑是幸运的。
方大特钢据说现在也是“五加二,白加黑”,管理非常严格,但在产能过剩、高度竞争的行业不如此怎可能在市场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
现在历数行业,哪家好的企业不是“996”。
转型变革、“内卷平躺”的时代,
社会、企业、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南钢已成如歌往事,
方大希望坚持“大方”。
真诚祝愿方大特钢高歌猛进,基业长青!
来源:江右龙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13
我们的职工医疗保险,实际上它相比于职工养老保险来交费是比较晚的。因为职工养老保险的交费大概是从1992年,最早的地区就已经实施了养老保险的正常交费。所以说养老保险的最早交费时间是比较早的,也就是1992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6-27
您好?看了您说的问题,你已经交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险金对吧?想知道什么时间自己可以享受看病报销是吗?医疗保险只要您交费了,只要您生病花钱,您的医疗保险就可以报销使用,不像是保险还有什么等待期限,只要您缴费有医疗收费证明,你就可以立即享受医疗报销补贴待遇!至于养老金是您退休的时候才能使用!祝您好运!一生平安顺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