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遵守社会公德与良好公共秩序的关系

如题所述

由于我们不是一个人存在于社会中,而是许多的人在同一个社会中共存,那么,为了预防和避免分歧、冲突甚至相互侵害,就必须保持有一个良性的社会秩序,而要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就必须由每个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社会公德、法律规则等来实现。

一.遵守社会公德方面

(1). 遵守社会公德,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2).当今社会公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比如,少数人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一些人对社会丑恶现象听之任之,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常常为图一时方便或一己私利而违背社会公德。(3).实践证明,只有广泛倡导和遵守社会公德,才能逐步形成相互理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相接纳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保护生存环境,保持生态文明,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到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我们要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一些不起眼的一举手投足间慢慢升华的。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乘坐公交,主动为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合,自觉排队......在当今社会,有人站出来呼吁社会公德,很是敬佩。每个人的素质有不同,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然后去影响身边的人,我想也许这样更好号召力。

二.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方面

公共社会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利用公共生活四大特性来管理公共生活,让公共生活有秩序。维护公共秩序必须运用风俗,道德,法律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公共秩序。

三.遵守社会公德才能维护公共秩序

事实上,公德与秩序相生相伴,缺少了任何一方,另一方便丧失了存在的条件。

回忆那些大型群体性活动中发生的踩踏事件,无不是无序进出的恶果。而之所以无序进出,还是因为一些公民不守公德。这样的状态还有公共秩序可言吗?

分析那些血淋淋的交通事故惨剧,无不是不礼让、超速等不守法律规则造成的。而社会公德中的一个内容,便是遵纪守法。每当我们站在高处,遥望道路上穿梭不息的车流,来来去去的车辆快速奔驰着,稍有不慎便会酿成事故,如驾驶人都不各行其道,都不谦让,都不守规则,擦挂、碰撞等恶性事故定会此起彼伏,血肉之躯会不会残缺?脆弱的生命会不会湮灭?所以遵守社会公德才能维护公共秩序。这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无不与公德和秩序相关。若每个社会成员都意识到,这个社会不是一个公民的,不是一个家庭的,而是全体公民的;那么,全体公民都会遵守公德,遵从法律规则,自觉地维护社会秩序。

我们存在于社会大家庭中,共享大自然的恩赐以及我们自己创造的社会空间,我们是共有人,我们都有权利,但同时都应履行相应的义务,那就是遵守社会公德、法律规则。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无论相向而行还是同向而行的车辆,才不至于擦挂或碰撞,车辆也不会侵害行人;我们每个公民才都和平共处,才会互不侵犯……

在社会中,我们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要言传身教,官员对普通公民要做典范,强者带头遵守公德、法律规则,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09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用乘坐飞机的例子说明:不论什么人、什么身份,只要坐飞机,都要遵守飞机上的规定和秩序。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诗•大雅•民劳》里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就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全面小康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宗旨,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体现为人们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居住和工作环境日益改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生活舒适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