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聪不聪明

如题所述

文 | 魔术师

我是一名"杠精",一个和自己过不去的"杠精"。我到底聪不聪明?就这个问题我和自己较了很多年的劲,最后,我得出结论: 我的绝对智商并不高,只是记忆力好,擅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仅此而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因为我小时候真的"聪明"。在上学的第一天(那时候没有幼儿园,有学前班),老师在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数数,看谁数的多。我那时候已经能从1数到100,而绝大多数人数不到几个。就这样我开启了学校学习的第一天。接下来的两年我都没怎么学习,成绩还是依旧优秀,轻轻松松拿了班里的第一名。大概也是从那时候起,我暗示自己聪明。

后来到小学四年级,我第二次转校(那时学生少,学校开始合并,有些人数太少的就关闭了)。来这里之后,学生开始多了,而这也开启了我住校的生涯(很多人直到上高中,甚至大学才开始住校,而我,上小学就开始独立了)。我有些记不清那是我还是不是班里的第一名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在班里的前几名。那时候有这么一个习惯,在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背诵当天的课文(有时是语文,有时是思想品德),先背完的可以提前去食堂,我记得我不是前几个(前10名)背完离开教室的,虽然也靠前,但我隐约意识到我的记忆力有所下降,可能是我变笨了(因为我感觉背书没之前快了),也可能是学生多了,优秀的人也多了。

上五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意识到并接受了自己不是最聪明的,或最优秀的,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一件事,我倒是记得很清楚,那是一次晚自习,我们在校园里背书(那时我们老师管得很松,可以让我们在教室外背书,也经常有校外活动),我观察着第一名,发现他读书声音很大,很专注,背的也很快。我觉得最不如他的地方是专注。

后来上了初中,学习难度果然上升了一个台阶。如果说小学的题目认真复习的话,基本没有难题,但是到了初中,学习有所难度了,而且越到后边越吃力。到了初三,我明显感到自己没那么聪明,或者说没那么优秀。初二还进过年级前十的我,到了初三再也没有进过。甚至连班级的第一也保不住了(由于我被分到了最差的一个班,所以我在班里成绩排名第一)。这里又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有一个同学,我当时和他的关系还不错,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做题很快。我开始向他学习,和他一起做题,一起背书,一起吃饭。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对他的判断是:他做事的速度确实很快,但正确性上不是太高(从数学试卷上可以反映出来);背书速度快,但是忘记得也快;吃饭速度也快。他说速度是从小练出来的。对于我而言,这个速度确实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追赶的上的。在背书的过程中,我又有了新的发现,他背书速度很快,但是忘记的也快,大多数人也符合这个规律。而我背书速度和他相比,并不快,但是我记忆的时间比他长,属于一旦记住,能够记很长时间的人。关于这一点,我还专门做了一个归纳,将记忆按照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一个是记忆所需时间,一个是记忆保留的时间,根据排列组合,会产生四种结果。一般人属于记忆所需时间长,记忆保留时间短这一类(简称: 记得慢,忘得快)。稍微聪明的人属于记忆所需时间短,但记忆保留时间也短这一类(简称: 记得快,忘的也快)。而我属于记忆所需时间长(相对的),但是记忆保留时间长这一类(简称: 记得慢,忘得也慢)。实际上有些知识,我能记得很久,而且一旦学会一个点,对于类似的情景,包括但不限于在学习上,我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初中上完,我对自己的总结是我有点聪明,但是在一群聪明的人里边,我只能算中等,但是我有我的优势,那就是一旦记住,能管很长时间,而且善于归类,这是我能够举一反三的根本原因。

上了高中,数学的第一节课我都听不懂了,基本上属于听天书的那种。我一度怀疑我是不是变笨了,初中的数学好歹我也能拿个110分以上(满分120分),但是对于高中的数学,我竟然考个90分都难(满分150分)。高中数学让我意识到我的绝对智商并不高,因为数学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天赋,这和一个人是否努力是没有太大关系。于是我花了接近三年的时间都在补数学,最后高考我的数学拿了三位数,但是语文和英语都考得很差,真是得不偿失。

高一下学期进行分班,我从平行班直接分到了小班,小班有三个,每个班60人,是由全校前180名组成,全年级1600多人,那时我排名120名左右。当时能考到这个名次,主要是我除了数学差以外,其他科目考得都不错。这里有个小插曲,我在平行班的时候,成绩排名第一,但是在期中考试之前,我在班里毫不起眼,甚至老师都觉得另一个人应该是第一名,但是成绩出来之后很多人都感觉不可思议,尤其是我那时的同桌,她没想到我成绩竟然这么好(在平行班里边)。如果要问我那时当第一名的感受,我想说没什么,甚至有些碍手碍脚。有的人很看重名次,但是我经历的太多了,当过很多的第一名,也经历过从第一名到跌落神坛,甚至还被老师当做"典型"来抓,现在又拿个第一,能有什么惊喜呢?再说了,当第一名会引来很多关注的目光,来自各个方面的,而我不想要太多的关注。

到了小班之后,我知道无论我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第一了,甚至连班里的前十都进不去。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学习,也不会对我的自信造成打击。我的信心来自于我读的书籍: 《庄子》、《论语》、《孟子》、《哈佛女孩刘亦婷》系列,这些书籍是对我高中影响最大的书,也是对我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具有深远影响的书籍。《庄子》这本书教会了我拥有一个好的心态,《论语》让我学会了如何识人、处世。《孟子》是对儒家的拓展,大概是在这本书中我读到君子,把自己的德行完美演绎就足矣(大致是这个意思,原话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我当时第一感觉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也是我信心的根本来源。《哈佛女孩刘亦婷》系列讲的是科学的教育、做事方式,让我有了辩证的角度去思考传统教育、传统思维。虽然我成绩不再名列前茅,但是我肯定有我所擅长的。我做好我擅长的不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拿成绩和别人比呢?"我并不试图超过七英尺高的栏杆,我到处找的是我能跨过的一英尺高的栏杆。"这是我后来读到的巴菲特的名言,我更加确定"天生我材必有用"。

从高中毕业(2013年)之后,我已不再纠结我到底聪不聪明这个问题了,我很清楚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我对自己的总结就是小时候比较聪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像方仲永(参考《伤仲永》)一样,天赋逐渐衰退,虽然我接受了教育。

而我现在思考的是聪不聪明有那么重要吗,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里边似乎并没有聪明这一条。考上哈佛又能怎样?马云数学还0分呢?获取财富、权力的能力,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做事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聪明的人做事顶多快一点而已,但是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考验的是耐力。我现在也越来越体会到"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份量。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明我到底聪不聪明,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想要记录我对聪明的看法,将来在我教育子女的时候,能给他们一个比较客观的认知。

---- 2020-01-0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