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亲王封号

古代亲王封号

自汉刘邦后,非皇姓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后代基本延续,除清朝三藩外姓王外,基本依照此例。 简单地说,王分亲王,郡王。非皇室宗亲不得册封,就是说王爷都是皇帝的亲族叔伯兄弟。侯爵非王,称侯爷,是皇帝对有功之人的封号,这种就比较随便,只要皇帝认为你有功,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即可受封。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南朝梁、陈封爵有亲王。隋炀帝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为亲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为亲王。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 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王玺称“某国之宝”。爵号直接冠以亲王字样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称为和硕亲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1
1、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封地来定封号,
最大的是以地区或州的名称来命名,如:齐王、蜀王、魏王等
其次是以郡县来命名,如:淮南王、颍川王、陈留王等
汉朝、唐朝、明朝大都使用此种方法来命名,并且主要用于宗室
2、宋朝王爷似乎都是一个字的封号,如端王、贤王、瑞王、康王等,都是一些吉祥词
3、以功绩命名的封号,大都用于外姓封王
比较有名的:孔子的文宣王,姜太公的武成王(朱元璋废除了武庙之后停止了祭祀),吴三桂的平西王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