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有后人吗?

如题所述

有的,包拯有4个孩子。二个儿子,二个女儿。

儿子

包繶,包拯长子,娶崔氏,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于包拯去世。

包绶,幼名包诞,包拯幼子,出生在媵妾家中,后被崔氏迎回,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女儿

包氏,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

包氏,嫁国子监主簿文效。

 

扩展资料:

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关于包拯故事的颇为丰富,在通俗文学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包拯去世后,包拯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合同文字记》(《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是最早的宋人创作的包拯断案故事,《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虽不是包拯断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现了包拯的名字:“直待包龙图相公做了府尹,这一班盗贼,方才惧怕。

各散去讫,地方始得宁静。”但总的说,在流传下来的宋元话本中,包拯的故事并不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1

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1、包繶,包拯长子,娶崔氏,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于包拯去世。

2、包绶,幼名包诞,包拯幼子,出生在媵妾家中,后被崔氏迎回,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3、包氏,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

4、包氏,嫁国子监主簿文效。

配偶

李氏,包拯原配,早卒。

董氏,包拯继室,后封永康郡夫人。

扩展资料

包繶(1033—1053),北宋名臣包拯长子,生母董氏,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外孙女,因此包家与崔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 包繶因父亲包拯官居高位,自幼便受到特殊的荫补,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获得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但还未上任便于婚后第二年病故。

崔氏伤心欲绝,谁知祸不单行,数年之后,五岁的儿子包文辅又夭折,崔氏与包公失去了唯一的长子和长孙,心如刀绞,但包公夫妇毕竟是开朗之人,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便在家守节,劝她再嫁,但崔氏执意不从,公婆失去独子已够悲伤,自己再离开岂不叫老人家们更添一层痛苦。

便说:“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此后崔氏在包家守节二十年,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堪为一段佳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3
《宋史.包拯传》和《宋史演义》中均记载说,包公有一子名包繶,娶妻崔氏。曾任潭州通判,不幸壮年去世,没有留下孩子。崔氏甘心守节,不再改嫁。包公一直到59岁身边都没有一个子女,但是这一年,有一个包公的媵妾离开了包府。《包拯传》中,有“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命曰綖”的记载。包公于64岁去世后,包繶则由崔氏抚养长大。这应该是长嫂如母故事的原形。只是包公是指包綖,长嫂是指崔氏了。崔氏后来受到朝廷的表彰,宋史中还立有《崔节妇传》,说明她的事迹当时就很有影响。因为古时“公”是对人的尊称,包拯在当时就被尊称为包公。包公的儿子包綖,在当时也应被人称为包公。久而久之这个长嫂如母的故事被人嫁接到包拯的身上,这个故事也就随着包公的威名传扬开来了。包公的父亲包仪,做过福建惠安县的知县,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是一个官阶不高的闲散官员。包公也就出身在小官僚家庭,和普通人没有多大的差别。至于包公身世的传说,不过是封建时代所谓“天降大任于此人”思想的一个具体反映,是人民为了衬托他的形象和作为而已。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