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烽火传递过程

古代烽火传递过程

狼烟即烽火,古代烽火台上烧狼粪以报警,故名.这是 《辞海》的说法.就笔者所知,所有的辞书和所有的教材都这么认为.这种观点根源于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该著说:“狼粪烟直上,烽 火用之.”
  狼烟即烽火,这没错,但段成式的看法明显站不住脚.只要有风,包括狼粪在内,什么燃料的烟也不可能是直上的;反之,如果无风,各种普通燃料的烟都该是直上的,当然也包括狼粪烟.笔者请教过动 物园里的人,他们认为狼粪同狗粪相比并无什么特殊处.
  主要问题是,不可能收集到那么多狼粪.笔者就多年生活在烽火 台遍布的河西走廊.乌鞘岭以西,一直到罗布泊,千余公里地面,时 能见到烽火台,有明代的,也有汉代的、北魏的.笔者在生产建设兵 团屯垦时期,连队驻地附近就有几座.这些烽火台,其中不少是在茫 茫的沙漠和戈壁滩上,要说狼偶尔路过大概是实情,要说能找到一大 堆狼类可能就是天方夜谈了.每座烽火台都点燃足够的狼粪以传递警 报,那怎么可能?先秦邦国时期,有些烽火台筑在内地人烟稠密的农耕地区,“烽 火戏诸侯”故事时代就是这样.那样的农耕区,更不可能收集到足够 的狼粪.
  烽火到底用的什么燃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 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这些都可 做燃料.河西各地文博部门从烽火台上下收集到的烽薪是不少的,有 的烽薪还保留着明显的燃烧痕迹.嘉峪关市长城博物馆就有这样的烽 薪展品.烽火由烽薪燃起,这已为今天的考古学者所公认.以干柴引 火,续以湿柴,浓烟就会滚滚而起.
  敦煌学者李正宇先生在《羊城晚报》上即这样认为.那么,为什 么有“狼烟”之谓呢?李正宇先生说,狼是古代匈奴、突厥、吐蕃等 少数民族的图腾,其军队被中原人称为“狼兵”,所以为中原报警的 烽火被称为“狼烟”.李正宇先生的看法很有见地,但“狼兵”之说 的依据不太充实.笔者认为,“狼兵”之说应该与以下两点有关.一 是古代游牧民族有吃生肉的习惯,直到今天个别边远之地的牧民依然 吃生肉(笔者目睹过);他们平素又衣动物之皮,动物之尾又缀在皮 帽上.二是他们入侵后烧杀淫掠.这样,其军队被称为“狼兵”就是 很自然的事了.其兵为“狼兵”,其统治者被称为“狼主”.“狼主” 一词,《现代汉语辞典》即有释.
  旧小说旧戏曲中屡有“狼主”之谓,如《精忠岳传》中就将岳飞 抗击的金兵的最高头儿称为“老狼主”.旧小说旧戏曲还称入侵的北 方民族军队有“狼子野心”.所以,笔者认为,“狼子野心”、“狼 兵”、“狼主”、“狼烟”中的“狼”字,含义是相同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28
  烽燧,军中之耳目,豫备之道,不可阙也。《史记·周本纪》:“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唐兵部有烽式,尤为详具。今之边塞所置,则颇为简略而易从。
  唐李筌所记法制,适与今同。今以唐式录为前,而今法次之,庶参考用焉。唐法:凡边城堠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一数,要在烽烽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
  凡掌烽火,置帅一人,副一人,每烽置烽子六人,并取谨信有家口者充。副帅往来检校,烽子五人分更刻望视,一人掌送符牒,并二年一代,代且须教新人通解,始得代去。如边境用兵时,更加卫兵五人,兼收烽城。无卫兵,则选乡丁武健者给仗充。

  置烽之法:每烽别有土筒四口,筒间火台四具,台上插橛,拟安火矩,各相去二十五步。如山险地狭,下及二十五步,但取应火分明,不须限远近。其烟筒各高一丈五尺,自半已下,四面各阔一丈二尺;向上,则渐锐狭。造筒,先泥里,后泥表,使不漏烟。筒上著无底瓦盆盖之,勿令烟出;下有鸟炉灶口,去地三尺,纵横各一尺五寸,着门开闭。
  其鸟炉灶门用木为骨,厚泥之,勿令火焰烧及。
  其烽筒之外,皆作深堑环绕。在锋贮备之物,要柴藁木材。每岁秋前,别采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皆要相杂,为枚烟之薪。及置麻蕴火钻狼粪之属,所委(于伪反)积(子赐反)处,亦掘堑环之,防野烧延燎近边者,亦量给弓弩。
  用烽火之法:应火炬长八尺,橛上火炬长五尺,并二尺围。干苇作薪,苇上用干草节缚,缚处周回插肥木。
  其次炬橛等,在烽每道当蓄一千(或作 十)具以上,于舍下作架积贮,不得雨湿。
  其土筒里,常须预着羊粪郁心火使暖。凡应火土筒,若向东应,筒口西开;若向西应,筒口东开;南北准此。诸烽烟相应时,于土筒旁级上立开盆放烟,合盆灭烟。
  其烟看放时,若无事,尽一时;有事,尽一日。若昼放烟,至夜即放火,无事尽一夜。若夜放火,至天晓还续放烟,后烽放讫,前烽不应,烟尽一时,火尽一炬,即差脚力人走问探知。
  失堠或被贼掩捉,其脚力人问者即亦须防虑,且至烽侧遥听,如无消息,唤烽师姓名,若无人应接,先径过向前烽,依式放火。仍录被捉失堠之状,告所在州县勘当。
  凡白日放烟,夜放火,先须看筒里至实不错,然后相应时。
  将火炬就鸟炉灶口里焚熟成焰,即出为应。一炬火,一人应;二炬火,二人应;三炬火,三人应;四炬火,四人应。若应灭时,将应火炬插鸟炉灶口里,不得火焰出外。

  应灭讫,别捉五尺火炬,安着土台橛上。烟相应时,一炉筒烟,一人开闭;二筒烟,二人开闭;三筒烟,三人开闭;四筒烟,四人开闭。
  若昼日阴晦雾起,望烟不见,原放之所即差脚力人速告前锋;雾开之处,依式放烟。
  如有一烽承两道已上烽者,用骑一人,拟告州县发驿,报烽来之处。
  若烽与驿相连者,只差驿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