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恩简介

如题所述

林兆恩简介

  林兆恩(公元1517年-公元1598年),福建莆田城厢赤柱巷人,字懋勋,另号龙江,道号子谷子、心隐子、混虚氏、无始氏,曾自号「三纲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宗教家和思想家,因宣导儒、道、佛三教合一说,创立三一教,世称「三教先生」,教徒则尊他为「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其思想除了影响到清代浙江、福建一带的民间教团之外,透过移民的传播,三一教也随之传播到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甚至辗转传入欧美。海外的三一教信众立祠奉祀林兆恩,成为华人聚会的据点,也成为当地华人社会凝聚的力量之一。

  林兆恩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林富曾因得罪宦官刘瑾而入狱,却因此结识王阳明,在狱中患难与共、一起谈学论道;家族中七代之间共出了十二位进士,与林兆恩同辈的第七代就有进士三人。由于从小天资聪颖,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对诸子百家、佛学义理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他以十八岁之龄考取秀才,补邑弟子员入县学读书,开始以求取功名为职志,也在同一年娶妻;但隔年妻子就过世了。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年到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间,他的祖父、父亲和叔叔也相继过世,身为长子的他必须承担起延续家族荣耀的责任,却在众人的看好声中落榜;同年他就决定从此放弃求取功名,要从实际修行中寻找孔子的圣道。此后,林兆恩开始潜心钻研心身性命之学,且至各地寻师问道,对儒家的理学、心学、乃至道教、禅宗皆多方学习,并与莆田道士卓晚春结为莫逆,向他学习内丹之法,人称「卓狂林颠」。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林兆恩三十五岁,自称「路遇明师,授以真诀」,领悟了三教心法,便倡立三一教,开始在东山樵舍(今城厢区东岩山三教祠)设坛布道、收受门生、教授阳明心学与三教心法,形成了一个兼具学术、文化、教育性质的团体,从事书院教育。他主张不信鬼神,不谈妖,不说怪;也反对儒者热衷利禄、道众妄谈丹药长生、佛徒虚说生死轮回。友人黄州率先入教,后来亲友、学生等也相继入教,信徒的人数很快就超过了数千人,被称为「三教先生」。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十二月,倭寇侵扰浙江、福建沿海地区,造成居民死伤惨重,莆田地区受害最大,当时正值寒冬,雨夜中将士们粮食不足,苦不堪言。林兆恩便组织乡亲捐赠米酒钱粮前来劳军,鼓舞士气,最后军民同心协力击退倭寇,保住了兴化城池及百姓的生命财产。此后倭寇仍骚扰不断,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四月,数千倭寇突袭兴化府城,在重围中守军不敢出战。正好先前有支广东麻阳的军队路过,在城中驻扎,林兆恩便出面带领乡绅与麻阳兵协议出资千金请其参战。不料击退倭寇后,军队却乘机抢夺百姓财物,乡绅群情激愤拒付赏金,麻阳兵只拿到林兆恩所付的一百两,便抓他到演武场殴打,并强迫他带军队去找不履约的乡绅索款。林兆恩一口回绝,并义正词严地指责麻阳兵多行不义;乡绅们得知后,立即筹齐赏金来赎人,林兆恩才获释。事后兴化百姓为感谢林兆恩的义举, ( ) 特别赠与他写有「一券全城」的彩帐以表敬意。但倭害越演越烈,林兆恩便呈《防倭管见》给官府,建议组织乡民团练以作为抗倭的民兵;又几度变卖家产,带领门人教徒为亡者办后事、收葬尸骨前后三万多具、济助民众,并教人防治战后瘟疫;还研创简单易行的「艮背法」,并着《九序图》,教导民众以气功防病健身,深受民众感戴。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林兆恩开始云游天下四处传教,至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时,正式建立三一教的堂祠。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年,浙江方士扶鸾画三教合一图,宣称:「近诸神朝天见玉皇天尊,所事者乃三教合一像,即今之三教先生也,可传祀之。」从此林兆恩被称为三一教主,信众也由读书人扩及社会大众,在各地纷纷建立祠堂。他本人亦将原来的组织分为天、地、人三会,正式立为「三一教」,以「道释归儒,儒归孔子」为教旨,主张三教合一,以儒家的纲常礼教立本,以道教内丹修炼入门,并以佛教的涅槃寂静境界为极则;又将「夏」字诠解为大、中之意,认为上应岁时的「午」运,以表示其教义即天下之大道,须允执厥中,才能如日之午,岁之夏,所以又称为「夏教」。林兆恩本人则不仅遍及福建讲道,还多次到江西、浙江、广东、南京等地布教。除了传教活动以外,他还著书立说达数十万言,后来被弟子汇编成集;其著作包括《三教正宗统论》36卷、《三教分摘便览》、《三教会编》、 《圣学统宗》、《林子圣学统宗三教归儒集》、《三教分内集》、《林子全集》等。

  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时,闽中发生旱灾,民不聊生,林兆恩再度变卖家产,共捐献两百余两银子救济府县饥民、以数百石稻谷补充东厢龙坡社义仓,来帮助城中灾民渡过难关,几乎耗尽了家产。又先后捐银助建塔寺、募款修造桥梁,使他晚年家贫如洗。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正月十四日,林兆恩在莆田逝世,前往吊唁者达万余人,其后门人将他葬于莆田县华亭镇后角村石门山,称为「先生墓」。林兆恩去世后,信徒将东山樵舍改为「宗孔祠」以示纪念,后称为「麟山祖祠」;又将他尊为「夏午尼氏」,与孔子(儒仲尼氏)、老子(道清尼氏)、如来(释迦牟尼并列。弟子们将三一教传播至福州、浙江、安徽、江苏、北京等地,也随着海外移民逐渐传播至东南亚各国;至清朝时期则传入台湾的新竹香山地区。信徒出版神化林兆恩的《林子本行实录》等书籍,改编及奉行各种醮祭仪式;又在各地兴建三教堂或三教祠,正厅中供奉教主坐像,戴三纲巾、履五常履、着三纲五常衣、两手拱太极;有些堂祠则奉祀教主的「三身合一」像──着儒衣儒冠象征孔子、左肩伸出一头戴道冠象征老子、右肩出一头戴僧帽象征释迦。据统计,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时,光莆田县境内就有三一教堂祠 523座、教徒一万多人;台湾的夏教至今也仍有活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