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你会安慰孩子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7

最近有一个小事件引起很多网友的热评:在杭州某小区,一个38岁的父亲就因为小孩子之间的打闹,在盛怒之下,冲到小区活动区把另一个孩子连同他妈妈一起给打了!

监控视频截图

为什么这个事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呢?因为很多为人父母的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了,心疼和气愤的不得了;或者被欺负的孩子家长找上门来理论,态度蛮横,得理不理饶人又苦恼的不得了。

很多家长遇到孩子之间打闹,只要不是太过火,都是选择让孩子道歉或者原谅,一方面让欺负人的小朋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方面让被欺负的小朋友学会宽容。其实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只不过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处境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网络上一些校园欺凌的视频历历在目,当然我们要先说明一下,我们今天并不是讨论校园欺凌这个话题,而是一些小龄儿童之间的打闹而造成的小伤害。

如何处理孩子被欺负,考验着家长的素质与智慧。

我们先来看看一般家长处理孩子被欺负的几种表现:

第一种:让孩子自己打回去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过于胆小怯懦,面对欺负不敢伸张,因而鼓励孩子勇敢的保护自己。这类家长处理问题的方法过于直接和片面,让孩子自己打回去,就是让孩子以暴制暴,不仅不能处理好问题,如果家长放任其发展,可能会造成孩子任性、暴躁的性格。

第二种:报告老师,让老师来处理

有人多家长认为:让孩子报告老师,让老师来处理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爷爷奶奶,一旦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就让孩子报告老师。这样一来,孩子稍觉委屈变习惯性的报告老师,并喜欢夸大其词。孩子长大后,肯能会比较没有主见,缺乏领导力。

第三种:叫孩子以后别跟那种小朋友玩

远离爱欺负人的孩子,也是很多家长的选择,主动避离也就是让孩子放弃同一类人的交往,放弃了帮孩子解决此类问题的机会,这样的孩子未来遇到一点挫折容易选择逃避,缺乏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第四种:直接帮孩子出气

我们前面说的那位家长就是属于这类,不管三七二一,直接帮孩子出气,这是啰爸最不齿的,因为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把问题复杂化,一方面大人之间可能会大打出手,另一方面如果把对方的小孩打重了,家长将面临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双方的孩子也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五种:找对方家长理论,分辨事件的是非曲直

分析引起孩子纠纷的原因,约对方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在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这是一些比较理性的家长的选择,虽然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孩子之间的纠纷打闹并无法按大人的是非观去评判,如果非要论个是非曲直,那可能双方都有自己的辩证,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还有许许多多家长的不同看法和处理办法,啰爸无法为您一一列举。

啰语

其实小孩子之间有矛盾、纠纷甚至打架都是因为他们开始学习如何在一个集体中生活,小孩子之间并不会有什么深仇大恨,可能今天矛盾激化了,明天又是玩在一起的好朋友了。所以孩子之间的打闹如果没有一些暴躁和不理智家长参与,其实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如何让孩子处理好同学或同伴之间的矛盾,家长应该首先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安抚孩子,不要只顾心疼自己的孩子,指责对方的孩子,也不要责骂自己的孩子没出息,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才能比较正确的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才能让孩子懂得和谐地与人相处,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如果解决问题的榜样。

如果你的孩子“被欺负”了,你会怎么处理?

第2个回答  2017-12-27

小打小闹是孩子刚上小学经常发生的事。当孩子开始上学,离开父母的保护圈,很多事都必须学着自己去解决,但是有很多在家中倍受呵护的孩子,遇到同学的不平待遇或霸淩时,一般的正常反应都是跟大人说,然而因为老师要面对那么多孩子,常常忙得晕头转向,而且老师没有看到全过程,经常会无法正确判断谁对谁错,造成孩子受到更大的委屈。

但是如果让孩子忍受的话,就更不对了,因为逆来顺受让孩子变成了受人欺负而无法反抗的现象,导致欺负人的孩子更加的变本加厉,甚至影响到他以后的人生。

那么孩子受到欺负该怎么办呢?这时你应该教你的孩子说“你不要再欺负我了,不然我就要反击了”并让孩子实际练习几次。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要这样教小孩呢?难道要让小孩打人吗?其实不是的,当你被欺负时,难道就不反击,任他欺负吗?这里的反击指的是“师出有名”要让旁观者知道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教孩子这句话是有目的的,一对方可能会因为孩子的这句话吓到问停止攻击,二是当老师问起的时候,旁人会把孩子说的话告诉老师,这样老师就会知道是谁先出的手,不让孩子受委屈。

如果只是教孩子“别跟欺负你的孩子玩”,这样只会让孩子学会逃避现实,在以后面对考试、工作,只要老师严厉点、老板凶点,那么是不是就要转学、辞职?作为家长应该教导孩子正确面对问题所在,学会保护自己。在不造成对方伤害的前提下去处理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建立孩子完整的人格,不至于姑息养奸。

第3个回答  2017-12-27

如果我们的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甚至被打了,那么还手还是不还手?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们!其实大人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当孩子跟你说,别人打了他时,你会怎么教他?教他告诉老师?还是教他委曲求全?

当然,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一劳永逸,这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也只有在双方力量相当、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所以,在平时的生活里,家长还要跟小孩渗透各种自我保护方式。

譬如,当遇到力量悬殊的对手时,小孩就不能“硬碰硬”,而需要另外寻找各种各样适宜的办法。无论如何,首要考虑的总是保证自己不受到伤害,另外要告诉小孩,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向大人求救。

大人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阿淘小学四年级时,写过一则小练笔《恶作剧》,从中可以窥见她与同学间那种既相争又友爱的同伴关系:

平时与同学恶作剧一下,也是挺好玩的。有一次,我从外面回来,打算抄黑板上的作业,就顺便借邱宗乾桌子一角抄。邱宗乾装作捡橡皮的样子,趁我不注意,顺手把我的鞋带解了,我哭笑不得,想去解他鞋带,没解成。我就叫他让开,让我坐到我的座位上去。进去之后,我就顺势往墙上一倚,邱宗乾要坐下来,我心生一计,说时迟,那时快,我在邱宗乾屁股刚要坐上板凳的那一瞬间,脚在他椅子上用力一蹬,“嘭!”邱宗乾坐到了地上。我大笑一番,邱宗乾没生气,说了声:“我嘈!”我说:“谁叫你解我鞋带呢,恶有恶报哦。”

也许有人不同意我这种做法,认为这是教小孩使用暴力。我有个好朋友也曾为此纠结,她先生要教小孩“以暴抗暴”,她要教小孩“文明礼貌”,闹了不少有趣的意见。有一次我们说到这事,我表示支持她先生,并把理由说给她听,她说:“这下想通了。”

是的,几岁的小孩子能有什么暴力呢?有小孩推你,你还手推他,有小孩踢你,你还踢之,伤不了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总之要回击。有人侵犯你,你不还手,委曲求全,小孩子就容易陷入不安和郁闷的境地,心智怎么可能正常发展?严重的还会留下心理疾患。如果受到侵犯,或者受到冒犯,当时当地就予以还击,既可以凭实力与同伴建立平等的关系,又在当下就宣泄了坏情绪,保证心理健康。

我们都知道,父母不可能一直陪伴自己的小孩一辈子,并且老师也不可能时刻在小孩身边,如果我们的小孩子遭遇人际方面的麻烦,迟早得自己去应对。那么为了提高孩子的这种能力,我们大人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第4个回答  2017-12-27

有这么一些人,自认为是上帝觉得自己做的就是对的,爱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批判别人,而与此同时,自己又做不到,典型的只需州官放火,不需百姓点灯。

我来讲个故事,主角是一个在急症室工作的护士妈妈,偶然有一天接到了学校的电话。

学校老师:“您女儿在学校出事了,您赶紧过来一趟。”

妈妈:“她受伤了吗?能不能等我下班再过去,两个小时就行。”

学校老师:“您女儿打了另外一个同学。我们已经给您打了很久的电话,一直联系不上您。事情真的非常严重。”

于是这位妈妈匆匆忙忙赶到学校,在校长的办公室里。她看到里面有她的女儿,他们年级的教导主任,校长,一个男老师,还有一个鼻子周围都是鲜血,满脸通红的男生,以及男生的父母。

校长:“您终于来了!”

妈妈:“是啊,急症室太忙了。最后一个小时,我处理了一个被妈妈打的7 岁小男孩,他需要缝40针。后来警察又来找我问话,让你们久等了,抱歉。”

校长听完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然后,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妈妈说了一遍。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个男生弹了她女儿的胸罩,然后女儿就朝男生脸上打了两拳。在他们的描述过程中,重点都是在女儿把男生打伤了,是她女儿太过分。

这位妈妈顿觉三观被颠覆,反问道:“所以你们叫我过来,是想要知道我是否要以性骚扰罪起诉这个男同学,并且以管理失当的原因起诉学校吗?”

当这位妈妈提到性骚扰的时候,在座的所有人都感到惶恐不安了。

男老师:“我觉得没那么严重。”

教导主任:“您反应过激了。”

校长:“我觉得您理解错了重点。”

这位妈妈决定再听一遍女儿的描述,在女儿的描述里面,她得到了更重要的讯息:这个男生一直在弹女儿的胸罩,女儿让他停止,但是他不,女儿告诉了老师,男老师认为这是有趣,让她不用理会,结果那个男生又开始弹,还把女儿胸罩扣子都弹开了。直到女儿打了他,他才不弹了。

这位妈妈一时气结,转向男老师说:“你过来,让我摸一下你的裤裆怎么样?”

男老师立马拒绝。

这位妈妈说道:“看来你也觉得这不合适,如果你觉得弹胸罩是件有趣的事,那你现在去弹一下教导主任的胸罩,看看她会怎样?或者你去弹一下这个男孩妈妈的胸罩,或者是我的也行,难道你认为就因为他们是孩子,这事就成有趣了?”

校长听到妈妈说完,马上说道:“女士,问题的重点是您女儿打伤了另一个孩子。”

这位妈妈:“她打人是出于自卫,因为那个孩子对她进行了性骚扰。她已经求助过了,但是老师并没有帮她,她只能靠自己还击,你们还希望她怎么做?”

这时,男孩的母亲一直在哭泣,男孩的父亲看起来既生气又羞愧。而那个男老师,已经不敢再看这位妈妈。

这位妈妈冷静地对校长说:“你们没有意见的话,我要把她带回家了。如果换成是男孩弹女教师的胸罩,被女教师教训了,你们还会认为错在女教师吗?你们不允许他对女教师做同样的事情,为什么就可以允许他对一个

15

岁的女孩做这种事,我实在难以理解。我希望这种事再也不要发生了。不仅是不要发生在我女儿身上,也不要发生在任何一个女生身上。我会把这件事上报给校董事会。如果这个男生敢再碰我女儿一下,我会立即让警察以性骚扰的罪名逮捕他。你们听懂了吗?”

最后的结局,是这位妈妈把事情报告给了校董事会,他们保证会严肃处理此事。她同时也报告给了负责监管学校的政府机构,对方听说此事后感到震惊,并且表示将会联系学校进行调查。而她的女儿,已经被调到别的班,远离那个男生和男老师了。

这个世界上,熊孩子其实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熊孩子的熊家长,面对孩子的恶作恶为,视而不见,习以为常,不以为然,或者大力支持,像故事中的老师、校长、熊孩子的家长正是这样的人才是社会中的毒瘤。

小贴士

爸爸们可以在家和孩子进行「实战演习」。

爸爸「打」孩子第一下,告诉孩子:「如果有人突然打了你一下,你要说,你不可以打人。」然后,再「打」孩子第二下,并告诉他:「如果他继续「打」你,你要大声说:再打我我也要打你了!!!

然后,爸爸再「打」第三下,对孩子说:「来,用力打爸爸。」「啪!」孩子就会像打敌人一样,狠狠地打了下去……

就这样,反复「演习」了几回,孩子就会完全记住该如何反击,信心和勇气也会提高。

4.寻求大人的庇护

如果敌我「实力悬殊」,通过自我保护和反击都无法让自己不受伤害,那就要让孩子立刻寻求大人的庇护。老师和父母都是庇护的第一选择,如果老师和父母都不在场,也可以找其他认识的大人。

5.父母是孩子行为的榜样

如果你的孩子总爱打人,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曾有过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的时候。

所以,作为父母应该要以身作则,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暴力的一面,即使有表现过,也要在事后及时跟孩子解释原因。

「打人」是很多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只要父母正确引导,与孩子多一些沟通,耐心地教会孩子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终究会放弃用「拳头」来解决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