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系—二叠系煤成气源岩以二次生烃为主

如题所述

区内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后的地史经历复杂,石炭纪—中三叠世时期以持续沉降为主,含煤岩系处于稳定沉降埋藏阶段,经历了第一次生烃过程;中三叠世印支构造运动以后,地质演化历史复杂多变,印支期—燕山期,因持续抬升与降温,生烃过程中断;至古近纪,区内进入新的裂陷期,整体沉降,含煤岩系再度深埋,进入二次生烃阶段(图5-6)。

图5-6 周口坳陷埋藏史图

(据何明喜等,2004)

由于印支期后复杂的地史经历,各凹陷初始成熟度和门限深度有较大差别(表5-2),二次生烃综合状况不同(表5-3)。

表5-2 周口坳陷二次生烃初始成熟度及生烃门限深度简表

(据焦大庆等,2009)

表5-3 周口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综合评价简表

(据吴崇龙等引用河南油田资料修改,2002)

为此,焦大庆、张洪年、谢晓安、吴冲龙等(2009)在华北南部地区建立了“一次”与“二次”生烃模式,这些模式可归结为早期生烃型、多期生烃型、持续生烃型、晚期生烃为主型(图5-7),显示了南华北地区复杂地质条件对区内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煤成气前景的影响十分深刻。

4种生烃类型中只有持续生烃型为“一次生烃”,其他3种类型都以“二次生烃”为主。其中,早期或多期生烃史类型主要发育期为中生代;持续生烃型在区内分布的范围很窄,只存在于济源凹陷及洛伊坳陷;晚期生烃为主型主要发育在C-P含煤岩系早—中期(中生代前)演化程度低(Ro<0.8%~1.0%)、新生代沉积厚度>4000m的地区。

4种类型生烃史,因为主生烃期不同,盆地(坳陷、凹陷)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及各时期沉积构造层叠加特点的不同,存在3个成藏的关键时刻(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图5-8),持续生烃型和早期生烃型主要关键时刻为印支期及燕山期,多期生烃型主要关键时刻为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晚期生烃为主型主要关键时刻为喜马拉雅期。

勘探实践表明,在华北地区东部因多期次剧烈抬升,中生代以前生成的煤成烃都难以保存,只有以喜马拉雅期为“二次生烃”主要关键时刻的断陷才有找寻以C-P含煤岩系为源岩煤成气田的可能。

图5-7 华北东部、南部地区的4种生烃类型示意图

图5-8 华北东部、南部地区多期成藏的关键时刻示意图

在华北地区东部,据地化资料,东濮凹陷文23气藏、文古2气藏和白庙气藏,黄骅坳陷乌马营气藏,冀中坳陷苏桥气田,济阳坳陷孤北气田以及临清坳陷高古4井太原组的低产油气流等,都是以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二次生烃”为主形成的油气藏。其中,文23气藏是“古生新储二次生烃”气藏;文古2气藏和白庙气藏是以二叠系石千峰组砂岩为储层的“上古生上古储二次生烃”气藏;苏桥气田、乌马营气藏是“上古生下古奥陶系储的二次生烃”气藏。

华北地区东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二次生烃”为主形成的油气藏虽分布较广,但最主要分布区是东濮凹陷,并且主要分布在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上及其两侧,与新生代油源共同构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田(藏)。

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上文留构造文23气藏、文古2井油气藏之所以形成工业性气田有多种优越地质条件,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紧邻的“二次生烃”凹陷生烃潜力大,以及古近纪沙河街组三段巨厚的膏盐层构成的优质生储盖组合。

1)文23井区两侧的前犁园和柳屯洼陷内,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被深埋地腹,埋深超过5000~10000m。该区上古生界煤层厚13~25m,有机碳含量为50%~90%;暗色泥岩厚141~168m,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49%。对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生烃史(图5-9)的研究表明,新生代沉积前,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一次生烃量很低,喜马拉雅期的二次生烃是主要的生烃期。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现今尚处于大量生气阶段,其生气强度为(40~55.16)×108m3/km2,气藏位于总生气强度>40×108m3/km2的区内,其中喜马拉雅期二次生气强度为(25~35)×108m3/km2,具有形成大中型气藏的气源条件。

2)构造位于东西两个生油洼陷的上倾部位,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图5-10)。

图5-9 前梨园洼陷古生界生烃史图

(据吴崇龙,2007)

图5-10 文留构造气藏剖面图

(据焦大庆等,2009)

3)具有优越的储盖组合及侧向封堵条件,以及构造形成于古近纪早期(E3s2亚段沉积期)、早于二次生气高峰期,有利于二次生烃形成的油气及时地运聚成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