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为什么去取经,玄奘为什么不走云南

如题所述

一、取经原因: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

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二、不走云南的原因:

1、他是偷渡者,不是像《西游记》中的描写,出行时唐太宗送行,还有通关文牒。

实际上唐玄奘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私自去印度的,所以没有通关文牒,那时候叫关照。所以他需要商客队伍的掩护,而丝绸之路上商客队伍众多,正适合唐玄奘。

2、西南丛林非常可怕,猛兽毒虫天然的瘴气等等。


扩展资料:

玄奘的个人成就:

玄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

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一、主要学说

1、五种姓说

玄奘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

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

2、唯识哲学

玄奘对唯识学说的整理和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力量。他在印度求学时,在杖林山胜军居士处学习唯识两年。

回国之前,把那烂陀寺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及十大论师的注疏共2500颂,统统搜集起来,并揉译成《成唯识论》一书,成为中国唯识宗的主要经典。

同时,他还独创“三境理论”,推动了唯识学的发展。不仅如此,玄奖与门人窥基、慧沼等在中国开创了唯识宗,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辗转传到韩半岛、日本各地,创宗立派,盛极一时。

3、因明学

玄奘游学印度时,曾随精通因明学的论师学习。回国后,译出商揭罗主的《入正理论》、陈那的《正理门论》等因明学著作。

其弟子们相继弘扬,很有成效,玄奘还亲自出面,纠正了吕才对因明的误解。可见他对因明的重视非同一般。

4、传承弟子

玄奘之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

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玄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02
玄奘就名正言顺地写出呈文,上报朝廷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启行。但是,是玄奘没有预料到的是,唐朝自立国之日起,严设关防,明令禁止出国。凡查出偷越国境者一律从重处罚。所以,玄奘的出国呈文,犹如石沉大海,玄奘的伙伴们,在极度失望之后,遂即散伙,各奔前程;唯独玄奘,矢志不移,壮心更坚,他决定明途不行走暗道,所以才没有走云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