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对就业有哪些方面的需求?

如题所述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大学生整体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
  1.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国家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组,致使按计划招生和培养的大学生在学科和专业培养结构上难以跟得上这种变化,加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2.企业门槛高:
  ①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
  ②只录用名牌大学毕业生,不要一般高校毕业生。
  ③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不少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过分强调大学生的工作经验,而忽略了对员工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
  (二)高校因素
 
 1.高校扩招致使人才供需失衡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骤增,而在现有经济发展条件下,毕业生数量的增幅却远远超过同期经济
发展速度,社会总需求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这就导致了人才的需求失衡$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高等教育高增长率反
映的是毕业生数量增长的速度适度的超前发展是有益的,但过度的超速只会得不偿失。
  2.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
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
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机会少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计划、教学模
式和教材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其次,学校市场信息
灵敏性不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一些学校追求短期效应,不顾本校自身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人才过剩.还有一些学校对
一些冷门专业不及时减少招生人数,导致部分大学生未毕业就先失业的状况。最后,高校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等信
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历证书制度注重对知识的教育,但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教育$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公共就业服务缺位。
  (三)大学生个人因素
  1.大学生就业观狭隘,许多大学生存在择业观念误区,无视市场经济的严酷性,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想到中小企业工作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
 
 2.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欠缺和就业策略的失当,大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在自我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
现在:第一,自我评价不够客观,期望值太高。第二,职业规划太过理想化,追求完美主义,总想一步到位,从而导致了很多大学毕业生隐性失业。
  3.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日益严重,面对现实的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等能带来方便,于是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用人单位的初步信任。这种行为对大学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4.应届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心态,目前大学生毕业前所具有的各类不良心态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情况,很多毕业生呈现焦虑恐慌"消极
悲观"盲目屈就等心理状态,这些不良心理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不光对个人,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四)其他因素
  1、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
  2、自身素质欠缺,不明确相关的就业知识
  3、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
  4、等级证书的限制
  5、考验与就业的矛盾
  6、性别的歧视
  对策:
  1.大学生自身要合理定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把个人愿望、爱好特长等主观条件与就业政策、用人单位要求等客观条件相结合,确定合适的就业期
望值。在求职过程中,也要注意调整心态,成功了不狂妄,遇到挫折不气馁。其次,大学生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校期间大学生应该顺应社会
需要来塑造自己,除课程学习之外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建立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和广泛关怀的责任心,以满
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2.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技能准备,增强就业竞争实力,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
整个大学生活,对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职业对人的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对二三年级的学生主要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建立扎实的基础知
识及合理的知识结构等;对四年级学生则侧重在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学生进行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
导。
  3、同时,要教给他们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像如何写求职信,如何参加面试,如何注意仪表和举止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则应提倡开设诸如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思维、应变能力训练。
 
 4、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工作与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
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并适度、适量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实践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要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
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5、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有着很
大的促进作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前提和基础。第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拓展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我教
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锻炼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从而积累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职业场中的决定因素。第二,社会实践能帮助大
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端正就业态度。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提前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中的优胜劣汰,培养竞争意识,认知自我、准确定位,才能在实践中了解
用人单位的需求和要求,端正就业态度。第三,社会实践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通过创业实践,既能体验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又能健全创业品质,
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6、政府应该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与时俱进、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的
改革,积极调整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倡导积极的就业意识和理念,其次,要加强宏观调控,创新就业政策,另外,政府还要重视和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
建设,促进就业市场规范化,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促进人才充分流动,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平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