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可再生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如题所述

水是生物圈内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的组成要素,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与人口、环境、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水资源可再生能力作为水资源的主要特性之一,它与人口、环境、经济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8.2.1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与人口的关系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对水的需要越来越大,每年消耗的水资源增量远远超过对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需水量不断增加。据说公元前每人一天耗水12L,中世纪增加到20~40L,18世纪增加到60L,当前欧美一些大城市每人每天耗水为500L,最高在600L以上[4]。我国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约为90L/d,广东省城市人均用水量约为150~250L/d,梅州市城市人均用水量约为200L/d[5]。这些数据说明,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继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水资源供给的压力是巨大的。显然,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提高能使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和循环利用,满足更多人口的需水,使水资源供给的压力得以缓解。

8.2.2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是生态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组成部分。水通过水循环,往复于陆地、海洋、空间和陆地之间,支持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运转。生物圈内所有物质在其循环过程中都离不开水的参与和水的独具作用。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提高能改善自然界的水循环,改善生态环境。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在水资源配置过程中往往仅重视生产和生活用水,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合理量化生态环境需水已成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这里的生态环境需水广义是指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热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水都是生态环境用水;狭义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6]

8.2.3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工业用水是全球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部分。20世纪50~80年代初,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使得工业用水量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的过程。工业用水比例由8%迅速提高到占总用水量的28%左右。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工艺技术的进步、工业节水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的工业用水量增长逐渐放缓,达到零增长。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用于工业的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偏低,大多不到10%,工业用水的增长仍具有一定的空间[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用水一直占全部用水量的2/3以上。随着灌溉面积的增加,用水量大幅度增加。而灌溉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田的灌溉水量。在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集约高效农业的发展,节水灌溉措施的加强与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产业增加而用水量基本稳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色列在农业灌溉普遍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滴灌与喷灌技术,农业用水减少了30%,并将全国70%的废水处理后用于灌溉,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工农业生产活动像生命系统一样离不开水的供给,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需水量将大大增加。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是制约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经济水平越高,水资源社会可再生能力也越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