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记六经辨证的诀窍

如题所述

熟记六经辨证的诀窍如下:

详细而准确地采集四诊信息。范某伤寒六七日,也就是外感六七天了,不管病程多长时间,要看症状,要四诊合参。本案四诊信息是形寒、发热、无汗、喘,头项腰脊强痛、脉浮紧。换成术语,主要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

辨病位。这时候脑海中想想表证的诊断标准是什么?表证最重要的诊断标准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这个患者完全符合表证的诊断标准,同时也没有口干口苦的症状,没有涉及二便的异常,有没有半表半里和里证。确定是表证。

辨病性。病性只有阴阳两种,辨阴阳落实在辨寒热、虚实上面。本案脉紧,紧是有力的意思,正气不虚,正气实,所以是实证,实证归属于阳证。辨六经。本案为病位在表的阳证,即太阳病。确定治法。太阳病治法为解表,即汗法。

辨方证。解表就需要发汗,发汗的主要药物是麻黄、桂枝、葛根、生姜、葱白,主要方剂是麻黄类方、桂枝类方。本案脉紧、无汗,欲汗而不得汗,表实、津液不虚,所以用麻黄汤辛温解表发汗。

拓展知识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临床上病情变化很复杂。上述六种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两种或三种合并出现。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四肢关节微痛等太阳病证既可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亦可在太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进而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少阳病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