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画竹子的技巧

如题所述

竹子是中国画初学者的入门题材,通过绘制竹子,可以掌握基本的用笔和用墨技巧,同时领略到竹子所象征的谦虚正直的君子风范。在画竹时,通常先轻后重再轻地用笔,但也有特殊情况,即先重后轻。根据竹叶的角度,按照芥子园画谱中的方法,即介字法,来构建叶片的组织。绘制竹子时,要注意叶子的方向,不应全部朝一个方向,也不应四面八方散布,这需要观察自然中的竹子叶片形态。同时,用墨的深浅和浓淡也要注意,不能只用一种颜色。在中国画中,淡墨代表远处,浓墨代表近处,通过不同颜色的运用,表现出竹子的远近感。此外,一组叶片要有大有小,有露有藏,才符合竹子生长的自然规律。
扩展资料:
笔法:笔法是通过行笔形成的。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要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用笔时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形成意象。笔的力度要强,古人形容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强调用笔的力度和技巧。因此,用笔时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从心到腰,再到臂、腕、指,最后到笔端纸上,这样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生动有趣的笔触。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不同方式,中锋用笔最为重要,它是笔法的骨架。笔锋可以分为中、侧、逆、拖、散等几种。中锋用笔时,握笔要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侧锋用笔时,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逆锋用笔时,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拖锋用笔时,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散锋用笔时,笔毛散开,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断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1. 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2. 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3. 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4. 重,如“高山坠石”,下笔就有力量,笔的压力要大,要压得住纸,充满力量,力透纸背,入木三分。5. 变,如“百川归海”、“惊蛇入草”。
墨法:墨在中国画中被称为水墨,墨有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墨的方法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笔为骨,墨为肉”。因此,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我们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段。因为墨有新、旧、陈、变,又把墨质分为新、焦、宿、退、埃五种质。由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墨的变化形象,可分为枯、干、润、湿、漓五种感觉。在笔墨中,笔法更强调内力,而墨讲求“活”和“变”。古人把用墨的种种变化归纳为如下的方法称为墨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浓墨法。运用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淡墨法。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焦墨法。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宿墨法。分浓宿、淡宿两种。由于宿墨脱胶而含渣,墨迹显露。故用笔时要注意虚灵、松动,更不得拖涂。破墨法。分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还有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变化。破墨法要注意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积墨法。用浓淡不同的墨,层层积染,称积墨。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浑厚华滋。泼墨法。有二种泼法,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法。这种泼法,便于控制。冲墨法。是用墨画后,乘湿速以清水冲淋,使墨自然渗发。渍墨法。常用松烟墨、渍墨入画,往往墨色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之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