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文化和智慧的不断补给,能使设计目光更加犀利,是成为设计界常青树的法宝。”这句话是谁说的?

急~~马上就考试了…………~~~~

  作者:马青

  将文化与设计比喻成"根与植物"的关系也好,比喻成"地基与高楼"的关系也罢,总之,在于说明其紧密的程度.通常优秀的设计作品具有简单的外在形式,深层的文化内涵.外行可能以一幅作品的"好看,不好看"来评判其优劣,而内行就会褪去一切漂亮外衣,探究实质.外衣可以换,但组成元素是否可以替代?元素与文化的关系?设计者为什么用这些元素,而不用那些?换了我进行此课题设计,我会如何考虑?如何选用元素?这些看似简单的思考,被形式冲昏头脑的设计师会很容易忽视.

  我很强调设计师应了解设计与艺术的发展史.

  人习惯于问为什么,当你中途开始看连续剧时,自然会问:"前几集播了些什么?" 设计师多学点"源文化" 很重要,因为我们接受了设计中太多的"源分枝".当你通晓了源文化,就可以撇开其他,再创造一条分枝.况且创造发现并不是凭空的.多了解源文化,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少进死胡同,踩在前人肩膀上往高处爬,何了不为?有人说我完全不接受前人的某某主义,某某风格,走自己的路.殊不知,你现在抛开一切所走的路,前人可能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走过,而且这条路被历史承认为行不通的.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得不偿失."了解大同,才能独走边缘."

  当然,多学源文化的优点不仅囿于此,那是在与大师们的思想沟通,借助大师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不是学他们那样思考,而是学会如何思考.

  我把信息,源文化统称为"现有素材".设计师与这些"现有素材" 的关系相当微妙——若即若离,泾渭分明.既要时刻注意其动态,关注它,学习它,又要在某种时刻彻底抛弃它,忘得一干二净,绝不藕断丝连.这种时刻,就是设计师在从事某项课题设计,完成某套方案时,这时需要抛开一切"现有素材",正如前文所说的" 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独立思考.偶尔把自己封闭起来,做一做'井底之蛙'"这时的翻阅,启发,只能牵绊灵感的产生.因为平时的关注在大脑里早已进行了分解,整合,重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是奇珍异宝.一旦设计时,它们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成为了属于设计师自己的宝贵财富.

  设计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可能这就是它的妙处所在 设计无非有两类,当与现存作品关联,成为改良性设计;当与幻想,未来关联,即成为创造性设计.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设计总是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它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体.不能否认优秀的设计作品源于设计师具有"良好的心态+优越的生活+冷静的思考+绝对的自信+深厚的文化".

  促销员,推销员向客户兜售产品,而设计师兜售的则是他自己.自己的卖点——灵感,智慧,思考,它是一种奇珍异宝,也是设计与设计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离开良好的心态是件很悲惨的事,起码对设计师而言.这点让他终日难以平衡自己,难以体验生活,融入生活,难以提炼生活再至改善生活.生活已零乱不堪,怎会有好心情从事设计,灵感的火花绝不会在乱草堆里迸发.优越的生活可能说得有些绝对,但试想,在宽敞明亮的咖啡厅里,你一边感受着意大利拿铁咖啡的浓浓香味;一边在稿纸上信手涂鸦,时而停笔品一口咖啡,透过落地窗,慵懒地扫一下忙碌的人群;时而斜倚在松软的沙发里,没有人会打断你的思考,影响你,干扰你,灵感却会悄然地靠近你.再试想,你被挤在一间四五平米的办公室里,一屋的职员,一屋的资料,一屋的烟味加上一屋的吵闹,恐怕很难挤出新鲜灵感吧!在我看来,良好的心态与优越的生活就像一对孪生姊妹.我并非在宣扬小资情调,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性,否认平民化的生活一定没有优秀的设计作品.我想说的是"优越的生活对设计优秀作品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

  其实,在单纯地利用设计元素方面,我们与世界一流设计大师是平等的.同样的点,线,面,体,同样的色彩,同样的设计法则,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达到他们的高度呢?撇开"机遇""文化"不谈,"冷静,独立的思考"是关键.都市生活无奈与纷繁,忙乱匹配.若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师,不会被一个"忙"字淹没,他会忙里偷闲,让心静下来,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独立思考.偶尔自我封闭一回,做一做"井底之蛙"未尝不可.

  现在的设计不值钱.印刷费包含了设计费,又不是商场搞促销——买一送一!设计大不如从前受重视,为什么?设计没有贬值,是设计师已贬值.有太多太多不负责任的设计人员在滥竽充数.信手拈来一幅图片,排几个字体,便完成了设计,这简直是天大笑话.一幅图片加几行文字是拼贴,不是排版.不讲版式,不讲对比,不讲视觉流程……只顾快枪快炮,赚钱重要.有没有创意并不重要,只要把作品搞得天花乱坠,以"出跳"的形式蒙人就行.稍加留意我们拿到的传单,DM,宣传手册……相当数量是此"杰作".设计自然也就不名一钱.有这种设计人员存在,对于设计是一种亵渎,对设计元素是一种浪费.当设计者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私欲扩张时,设计本身已不纯粹,已经走样.

  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往往会很"吝啬",每动用一种元素,都会很小心谨慎.因为运用它们都是有理可考的,"浪费即是犯罪""少就是多",他们会这样告诫你.

  设计中的"模仿"还可以理解,因为崇拜,向往是正常心理.受某某大师,某某风格的影响很深,作品中留有其痕迹,这并不等同于抄袭.抄袭等于掠夺,是无耻的行为,因为盗走了别人的奇珍异宝.既然我们拥有与世界一流设计师同等的设计元素,那为什么不利用它们来大胆地表达自己,推销自己.原创对于设计师而言何等重要,它能使设计作品具有生命力,不被同化,不重复雷同,不附庸风雅,具有独创性.设计师一定要自信,坚信自己的个人信仰,经验,眼光和品味,推崇个性化,不为个性而个性.当然,坚持必须要有理由,若纯粹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那就大错特错了,设计师又不是一敲锣,便吸引众人的杂耍者.

  数码科技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传统的纸,笔,圆规已被键盘,鼠标替代,复杂的运算,精密的制图尽可由电脑完成,但与此同时,数码时代对于激发灵感则具有灾难性的意义,任何蠢笨的想法都可以处理得很专业,很花哨.一方面辅助设计师完成精彩的创意,一方面在吞噬他们的思想,使之惰于思考.优秀的设计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数码科技.技术上再精再通,充其量只是一个制作者,熟练工.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完善想法远比更新手段重要." 懂得节流优势,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事情其他人比你做得更好,不要让过多的技术问题困扰我们,阻塞设计思维.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交融,开放的世界.
  二十一世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既然如此,设计师的思想就不应是因循守旧,保守呆板的.一线设计大师最大的优势在于——在第一时间内,与世界顶级设计师们享受同样的信息资源.各种媒体,杂志,互联网,论坛,讲座,展览……每分每秒提供着迅即的信息.面对如此眼花缭乱的世界,设计师一定要分清优劣,辨别好坏.学校里有导师会指正你,点拨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依赖别人,设计师尤其要有自己精辟,独到,敏锐的目光.不然的话,或是迷失自我,随时可能偏离正确轨道;或是被后起之秀替代,从此销声匿迹.那么这种精辟,独到,敏锐的目光是如何确立的呢?它正式基于深厚的文化功底与修养.文化与智慧的不断补给,能使此种目光更犀利,是成为设计界常青树的法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16
kjkjhkj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