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言文翻译(高悬赏)

帮我把《鸲鹆效言 》 《三人市虎》 《芒山盗》的通假字,一词多意的(同一个词或是字,找出来,翻译意思)还有同音不同字找出。

鸲鹆学舌

鸲鹆(qúyù俗名“八哥”)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选自《叔苴子》)

文中“未尝言也”,照字面翻译,只能译成“未曾说话”——而这与文中蝉要表达的原意明显不符。显然,“未尝言也”省去了某些成分,当为:“未尝言己之所欲言也。”因此,“未尝言也”应译为:“不曾有一句是自己想说的话”或“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

全段可译为:

(有一种叫)鸲鹆的鸟出生在南方,南方人捕捉(它)并教它说话。时间长了,(它)能模仿人说话,(然而)只能模仿几句就停下了。一天到晚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有一只)蝉在院子(的树上)叫,鸲鹆听了便讥笑它。蝉对鸲鹆说:“你能模仿人说话,很好;然而(你)所说的,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哪里像我自己叫的(都是)表达自己心意的声音!”鸲鹆惭愧地低下了头,到死不再模仿人说话了

三人成虎 ( sān rén chéng hǔ )
【释义】三个人传言市上有虎,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使人信以为真。亦作三人成虎。同另一句成语“曾参杀人”的意思差不多(参看“曾参杀人”)。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韩非子·内储说》上篇也有记述,故事内容相同,不过它说的是庞恭,不是庞葱。
【用 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 众口铄金、道听途说
【反义】词 眼见为实
【灯 谜】 大夫制迷
【典 故】
魏国的太子将被送往赵国都城邯郸去作人质。魏王(即魏惠王,或称梁惠王)派庞葱陪送前去。
临别时,庞葱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跑来报告:‘不好了,市上出现一只老虎,正在四处咬人!’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不信。”庞葱说:“如果不一会,又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也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说:“那我要有点怀疑了。”庞葱说:“如果再过一会,又有第三个人跑来,还是这样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这时,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说:“那我当然会相信了。”
庞葱接着道:“市上明明没有老虎,谁也都知道市上不可能出现老虎,然而‘三人言之则成虎’。现在我到赵国去,邯郸(赵国国都)离大梁(魏国国都)要比这儿离市远得多。我去后,议论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个,那时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很勉强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陪太子去吧!”庞葱去赵国后不久,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开始魏王不信,后来说他坏话的人多了,魏王竟然相信了。庞葱从邯郸回来后,便果真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再也没被魏王召见。
【实例】古乐府《折杨柳行》有道:“三人成市虎,慈母投机杼。”
《淮南子·说山训》也有“三人成市虎”之语。
汉末,曹操听信谗言,将孔融处死,孔融《临终诗》道:“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浸渍,受水深透,比喻谗言挑拨;胶漆,比喻亲密无间的交情。)

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盗贼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盗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乳头,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母亲答应了,而盗却咬断了母亲的乳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盗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于是我杀了她。哎!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这真不假啊!

参考资料:唔 我也就只能帮你这些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8
一、鸲鹆效言
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罗:张网捕捉。
调:训练。
效:模仿
甚善:很好。
子:敬称,相当于“您”。
曷若:曷,何,怎么。若,如,同,这里含有“比较”的意思。
言:
1、能效人言、终身不复效人言: 动词,说话。
2、然子所言者,: 动词,说。
3、未尝言也:说,这里有“表述”的意思。
4、子能人言:名词,话。
之:
1、鸲鹆之鸟:代词,这。
2、久之:音节衬词,表示音节的延长,无实意。
3、鸟闻而笑之:代词,代“鸲鹆”
鸣:
1、蝉鸣于庭:鸣叫。
2、自鸣其意:鸣叫,此处引申为“表达出”。

二、三人市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质:做人质。名词作动词。
信:相信。
去:距,离。
愿:希望。
察:明察,考察。
反:通“返”,回来。
于:
1、质于邯郸:在,表处所。
2、远于市、过于三人:表比较。
之:
1、王信之乎、寡人信之:代词,可讲成“他、那个人”,也可讲成“这样的话”,也可说“这件事”。
2、市之无虎也明矣、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三、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决:诀别。
因:于是。
盗:
1、芒山有盗临刑、盗啮断乳头、盗因告刑者:名词,盗贼。
2、盗一菜一薪:动词,偷盗。
喜:为动用法,为……而高兴。
刑:
1、临刑:动词,行刑。这里指他受刑。
2、刑者:动词,行刑。“刑者”则是“行刑的人”即“刽子手”。
乳:
1、愿如儿时一吮母乳:名词,乳汁。
2、母与之乳:作动词,吮吸乳乳汁。
3、盗啮断乳头:名词,乳房。
第2个回答  2008-11-08
鸲鹆学舌

鸲鹆(qúyù俗名“八哥”)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选自《叔苴子》)

文中“未尝言也”,照字面翻译,只能译成“未曾说话”——而这与文中蝉要表达的原意明显不符。显然,“未尝言也”省去了某些成分,当为:“未尝言己之所欲言也。”因此,“未尝言也”应译为:“不曾有一句是自己想说的话”或“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

全段可译为:

(有一种叫)鸲鹆的鸟出生在南方,南方人捕捉(它)并教它说话。时间长了,(它)能模仿人说话,(然而)只能模仿几句就停下了。一天到晚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有一只)蝉在院子(的树上)叫,鸲鹆听了便讥笑它。蝉对鸲鹆说:“你能模仿人说话,很好;然而(你)所说的,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哪里像我自己叫的(都是)表达自己心意的声音!”鸲鹆惭愧地低下了头,到死不再模仿人说话了

三人成虎 ( sān rén chéng hǔ )
【释义】三个人传言市上有虎,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使人信以为真。亦作三人成虎。同另一句成语“曾参杀人”的意思差不多(参看“曾参杀人”)。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韩非子·内储说》上篇也有记述,故事内容相同,不过它说的是庞恭,不是庞葱。
【用 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 众口铄金、道听途说
【反义】词 眼见为实
【灯 谜】 大夫制迷
【典 故】
魏国的太子将被送往赵国都城邯郸去作人质。魏王(即魏惠王,或称梁惠王)派庞葱陪送前去。
临别时,庞葱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跑来报告:‘不好了,市上出现一只老虎,正在四处咬人!’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不信。”庞葱说:“如果不一会,又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也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说:“那我要有点怀疑了。”庞葱说:“如果再过一会,又有第三个人跑来,还是这样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这时,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说:“那我当然会相信了。”
庞葱接着道:“市上明明没有老虎,谁也都知道市上不可能出现老虎,然而‘三人言之则成虎’。现在我到赵国去,邯郸(赵国国都)离大梁(魏国国都)要比这儿离市远得多。我去后,议论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个,那时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很勉强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陪太子去吧!”庞葱去赵国后不久,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开始魏王不信,后来说他坏话的人多了,魏王竟然相信了。庞葱从邯郸回来后,便果真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再也没被魏王召见。
【实例】古乐府《折杨柳行》有道:“三人成市虎,慈母投机杼。”
《淮南子·说山训》也有“三人成市虎”之语。
汉末,曹操听信谗言,将孔融处死,孔融《临终诗》道:“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浸渍,受水深透,比喻谗言挑拨;胶漆,比喻亲密无间的交情。)

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盗贼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盗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乳头,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母亲答应了,而盗却咬断了母亲的乳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盗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于是我杀了她。哎!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这真不假啊!

鸲鹆(qúyù俗名“八哥”)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选自《叔苴子》)

文中“未尝言也”,照字面翻译,只能译成“未曾说话”——而这与文中蝉要表达的原意明显不符。显然,“未尝言也”省去了某些成分,当为:“未尝言己之所欲言也。”因此,“未尝言也”应译为:“不曾有一句是自己想说的话”或“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

全段可译为:

(有一种叫)鸲鹆的鸟出生在南方,南方人捕捉(它)并教它说话。时间长了,(它)能模仿人说话,(然而)只能模仿几句就停下了。一天到晚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有一只)蝉在院子(的树上)叫,鸲鹆听了便讥笑它。蝉对鸲鹆说:“你能模仿人说话,很好;然而(你)所说的,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哪里像我自己叫的(都是)表达自己心意的声音!”鸲鹆惭愧地低下了头,到死不再模仿人说话了
第3个回答  2008-11-12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第4个回答  2008-11-17
鸲鹆学舌 鸲鹆学舌
原文
鸲鹆(qúyù俗名“八哥”)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选自《叔苴子》)
文中“未尝言也”,照字面翻译,只能译成“未曾说话”——而这与文中蝉要表达的原意明显不符。显然,“未尝言也”省去了某些成分,当为:“未尝言己之所欲言也。”因此,“未尝言也”应译为:“不曾有一句是自己想说的话”或“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
翻译
(有一种叫)鸲鹆的鸟出生在南方,南方人捕捉(它)并教它说话。时间长了,(它)能模仿人说话,(然而)只能模仿几句就停下了。一天到晚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有一只)蝉在院子(的树上)叫,鸲鹆听了便讥笑它。蝉对鸲鹆说:“你能模仿人说话,很好;然而(你)所说的,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哪里像我自己叫的(都是)表达自己心意的声音!”鸲鹆惭愧地低下了头,到死不再模仿人说话了
鸲鹆学舌的寓意
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别人,应该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鸲鹆学舌>中的鸟笑蝉什么?又为什么而惭?
它嘲笑:蝉的叫声不够悦耳,没有它聪明能模仿人类的话,用现在的意思理解也就是它感觉自己很酷!很有才!
为何惭愧:蝉说,你能模仿人的说话很好,但是那只是模仿,并不是自己的心声,自己的叫声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模仿别人从而也就失去了自我!
鸲鹆学舌的近义词
近义词;邯郸学步
鸲鹆的种类
qú yù
雀形目,椋鸟科,俗称“八哥儿”。
全身黑色,头及背部微呈绿色光泽,能模仿人说话,广泛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以及台湾、海南岛等地。
我国的鸲鹆有三个亚种:
①指名亚种几乎遍布我国大陆各地;
②台湾亚种为台湾留鸟;
③海南亚种为南海诸岛留鸟。

三人市虎 三人成虎 ( sān rén chéng hǔ )
【释义】三个人传言市上有虎,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使人信以为真。亦作三人成虎。同另一句成语“曾参杀人”的意思差不多(参看“曾参杀人”)。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韩非子·内储说》上篇也有记述,故事内容相同,不过它说的是庞恭,不是庞葱。
【用 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 众口铄金、道听途说
【反义】词 眼见为实
【灯 谜】 大夫制迷
【典 故】
魏国的太子将被送往赵国都城邯郸去作人质。魏王(即魏惠王,或称梁惠王)派庞葱陪送前去。
临别时,庞葱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跑来报告:‘不好了,市上出现一只老虎,正在四处咬人!’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不信。”庞葱说:“如果不一会,又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也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说:“那我要有点怀疑了。”庞葱说:“如果再过一会,又有第三个人跑来,还是这样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这时,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说:“那我当然会相信了。”
庞葱接着道:“市上明明没有老虎,谁也都知道市上不可能出现老虎,然而‘三人言之则成虎’。现在我到赵国去,邯郸(赵国国都)离大梁(魏国国都)要比这儿离市远得多。我去后,议论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个,那时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很勉强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陪太子去吧!”庞葱去赵国后不久,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开始魏王不信,后来说他坏话的人多了,魏王竟然相信了。庞葱从邯郸回来后,便果真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再也没被魏王召见。
【实例】古乐府《折杨柳行》有道:“三人成市虎,慈母投机杼。”
《淮南子·说山训》也有“三人成市虎”之语。
汉末,曹操听信谗言,将孔融处死,孔融《临终诗》道:“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浸渍,受水深透,比喻谗言挑拨;胶漆,比喻亲密无间的交情。)
芒山盗
[编辑本段]原文
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编辑本段]译文
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盗贼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盗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乳头,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母亲给他喂奶,而盗却咬断了母亲的乳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偷盗的人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于是我杀了她。哎!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这真不假啊!
第5个回答  2008-11-18
鸲鹆学舌

鸲鹆(qúyù俗名“八哥”)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而调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选自《叔苴子》)

文中“未尝言也”,照字面翻译,只能译成“未曾说话”——而这与文中蝉要表达的原意明显不符。显然,“未尝言也”省去了某些成分,当为:“未尝言己之所欲言也。”因此,“未尝言也”应译为:“不曾有一句是自己想说的话”或“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

全段可译为:

(有一种叫)鸲鹆的鸟出生在南方,南方人捕捉(它)并教它说话。时间长了,(它)能模仿人说话,(然而)只能模仿几句就停下了。一天到晚所模仿的,只是那几句而已。(有一只)蝉在院子(的树上)叫,鸲鹆听了便讥笑它。蝉对鸲鹆说:“你能模仿人说话,很好;然而(你)所说的,不曾有一句是表达自己心意的话,哪里像我自己叫的(都是)表达自己心意的声音!”鸲鹆惭愧地低下了头,到死不再模仿人说话了

三人成虎 ( sān rén chéng hǔ )
【释义】三个人传言市上有虎,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使人信以为真。亦作三人成虎。同另一句成语“曾参杀人”的意思差不多(参看“曾参杀人”)。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韩非子·内储说》上篇也有记述,故事内容相同,不过它说的是庞恭,不是庞葱。
【用 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 众口铄金、道听途说
【反义】词 眼见为实
【灯 谜】 大夫制迷
【典 故】
魏国的太子将被送往赵国都城邯郸去作人质。魏王(即魏惠王,或称梁惠王)派庞葱陪送前去。
临别时,庞葱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跑来报告:‘不好了,市上出现一只老虎,正在四处咬人!’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不信。”庞葱说:“如果不一会,又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也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说:“那我要有点怀疑了。”庞葱说:“如果再过一会,又有第三个人跑来,还是这样说:市上出现了一只老虎。这时,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说:“那我当然会相信了。”
庞葱接着道:“市上明明没有老虎,谁也都知道市上不可能出现老虎,然而‘三人言之则成虎’。现在我到赵国去,邯郸(赵国国都)离大梁(魏国国都)要比这儿离市远得多。我去后,议论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个,那时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很勉强地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陪太子去吧!”庞葱去赵国后不久,果然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开始魏王不信,后来说他坏话的人多了,魏王竟然相信了。庞葱从邯郸回来后,便果真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再也没被魏王召见。
【实例】古乐府《折杨柳行》有道:“三人成市虎,慈母投机杼。”
《淮南子·说山训》也有“三人成市虎”之语。
汉末,曹操听信谗言,将孔融处死,孔融《临终诗》道:“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浸渍,受水深透,比喻谗言挑拨;胶漆,比喻亲密无间的交情。)

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时,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盗贼要行刑,母亲和他诀别。盗对他的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乳头,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母亲答应了,而盗却咬断了母亲的乳头,血流了满地,母亲死了。盗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于是我杀了她。哎!俗话说:“教育孩子要从幼儿就开始。”这真不假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