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潍坊改革三十年变化的文章

如题所述

经济年均增速高于世界同期6.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贸易总额由世界第29位跃居第3位,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27日公布“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的开篇,以一连串数据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GDP从占世界1.8%升至6% 综合国力由弱到强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是综合国力的体现。1978年,我国GDP只有3645亿元,而2007年上升至24.95万亿元,年均增长9.8%,而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只有3.0%。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9.8%的增速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6.1%的速度,而且与日本、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年均增速不相上下。

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国2007年GDP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从1132亿到5.1万亿元 财政家底愈发厚实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国家财力的迅速增加。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1979年至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1%。其中,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1993年再翻一番;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2003年超过2万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51322亿元。

国家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 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

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3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实际提高7.2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就业持续增加,扶贫取得巨大进展。30年来,我国就业人员年均增加1270万人,累计创造并实现就业岗位3.7亿个。到2007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为1479万人。

从世界第29位到第3位 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

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上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1978年,进出口总额只有200多亿美元,利用外资基本是空白。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对外经济大开放,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104.3倍,居世界位次由第29位跃升到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30年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1979年至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近年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仅为29亿美元,2007年达到了187亿美元。

从1.67亿到1.5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由短缺到富足

随着对外开放和进出口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

国家统计局报告说,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短缺是当时外汇储备的基本特征。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2006年超过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

从国有占绝对优势到非公快速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

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7.6%,国有占绝对优势;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29.5%。

国有企业占比的下降并没有改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仍占绝对优势。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产值占68%。

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44.9% 城乡协调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基本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转变。

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年均上升0.9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均增加1453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均减少216万人。

国家统计局报告说,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城镇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

主要产品产量世界前列 商品和服务从短缺到总体平衡

曾几何时,物资短缺、排队购物是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商品和服务供给由短缺转向总体基本平衡或略有结余。

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定提高。2007年,粮食产量达50160万吨,比1978年增长64.6%;肉类产量增长5.5倍。工业产能扩张迅速,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第三产业迅速成长。200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了23倍;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22个大类中有7个(如纺织品等)名列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18.6倍。

2007年,谷物、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新增公路269万公里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瓶颈”不断缓解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曾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取得明显效果,“瓶颈”制约不断缓解。

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23.5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总自给率达90%。

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公路里程由89万公里增至358万公里。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移动电话用户由1990年的1.8万户迅猛发展到2007年末的5.47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位。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前,与经济发展的落后相比,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滞后。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明显增强。

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7年,全国高等、高中、初中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23%、66%和98%,小学教育净入学率达到99.5%。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1995年增长9.6倍。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2007年,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和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达到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137个,占建国以来总数的99%。

30年的成就巨大辉煌,未来任务仍相当艰巨。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要清醒地认识面临的诸多问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结构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
改革开放30年 我看潍坊新变化
一路高歌,风雨兼程,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大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30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并不长,但正是这不平凡的30年深刻地改变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萌芽于小岗村农民的鲜红指印,发端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崭新决策,凭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靠着“杀出一条血路”的干劲,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 从食难果腹到总体小康,巨大的历史飞跃在每一处村庄、每一座城市都能得到有力印证。“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当年全村20户人家吃了上顿愁下顿,30年后的今天,全村112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第一个改革开放特区——深圳,从昔日的小渔村“变身”为现代化大都市。再看看我们眼前潍坊的变化,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潍坊的变迁,但在潍坊市博物馆记载着30年前的潍坊,那时的老潍县和现在的县城规模差不多,散漫的白浪河穿过拥挤的县城,没有高楼,没有发达的交通,更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潍坊的各个角落,潍柴、北汽福田等一大批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三河”治理、峡山生态发展区的建立、滨海项目区的立项与建设、北海港的建成运行、飞机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大街小巷的扩建、城区绿化等等,现在潍坊变亮了,潍坊变时髦了、潍坊变得更适宜人居住了。从白浪河污水一片到现在清澈透底、景色优美;从涨面河蚊子出没、杂草丛生到现在假山异石、流水喷泉;从以前的马路拥挤狭窄到现在多是宽阔大道,街道的两旁处处建有街心公园;从以前的泥瓦房片片到现在处处有高楼大厦。潍坊火车站广场建成使用,文化艺术中心开工建设,白浪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潍坊港一类口岸开放获国务院批准,万吨级码头建设步伐加快,青莱高速竣工通车,华电潍坊电厂二期投入运营;寿光、诸城和高密列入全国百强县;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荣誉称号的获得。无不体现着改革开放的痕迹,无不体现着潍坊人的智慧。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改革开放是文明之路,改革开放更是科学发展之路,中心城区“四大板块、“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一个个崭新的名词给关注着城市建设的市民新鲜感。近年来,潍坊中心城区的建设突飞猛进,面貌日新月异,给人民群众创造了和谐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将按照“一六三三”目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魅力,创新发展机制,努力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一条条新思路、一处处新变化,构画出了潍坊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幅美轮美奂的图景。

30年风云际会,30年风雨兼程。30而立,“而立”之年改革开放已经显示出了无穷的魅力和美好前景,做为一名潍坊人,我们都应该为潍坊的今天感到自豪和骄傲,为了潍坊美好的明天,我们都应该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潍坊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http://www.wfnews.com.cn/news/2008-10/28/content_320390.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